天問
[先秦] 屈原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shí)之?
明明闇闇,惟時(shí)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shù)?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qiáng)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xù)初繼業(yè),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yīng)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cuò)?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順墮,其衍幾何?
昆侖縣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yáng),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焉有虬龍、負(fù)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xiàn)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臺(tái)桑?
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
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dá)?
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xiàn)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蓱號(hào)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脅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
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臺(tái)十成,誰所極焉?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后帝是饗。
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臺(tái),嚳何宜?
玄鳥致貽,女何喜,
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協(xié)時(shí)舞,何以懷之?
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
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fù)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huì)晁爭(zhēng)盟,何踐吾期?
蒼鳥群飛,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fā),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zhēng)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驅(qū)擊翼,何以將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huán)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號(hào)于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cè),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huì),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hào)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shí)?
鼓刀揚(yáng)聲,后何喜?
武發(fā)殺殷,何所悒?
載尸集戰(zhàn),何所急?
伯林雉經(jīng),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勛闔、夢(mèng)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yán)?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yán)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云?
荊勛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zhēng)國,久余是勝。
何環(huán)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作品賞析
【注釋】:
請(qǐng)問遠(yuǎn)古開始之時(shí),
誰將此態(tài)流傳導(dǎo)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
又從哪里得以產(chǎn)生?
明暗不分渾沌一片,
誰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濛濛這種現(xiàn)象,
怎么識(shí)別將它認(rèn)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
究竟它是為何而然?
陰陽參合而生宇宙,
哪是本體哪是演變?
天的體制傳為九重。
有誰曾去環(huán)繞量度?
這是多么大的工程。
是誰開始把它建筑?
天體軸繩系在哪里?
天極不動(dòng)設(shè)在哪里?
八柱撐天對(duì)著何方?
東南為何缺損不齊?
平面上的九天邊際,
抵達(dá)何處聯(lián)屬何方?
邊邊相交隅角很多,
又有誰能知其數(shù)量?
天在哪里與地交會(huì)?
黃道怎樣十二等分?
日月天體如何連屬?
眾星在天如何置陳?
太陽是從旸谷出來。
止宿則在蒙汜之地。
打從天亮直到天黑,
所走之路究竟幾里?
月亮有著什么德行,
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點(diǎn)那是何物,
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神女女岐沒有配偶,
為何能夠產(chǎn)下九子?
伯強(qiáng)之神居于何處?
天地瑞氣又在哪里?
天門關(guān)閉為何天黑?
天門開啟為何天亮?
東方角宿還沒放光,
太陽又在哪里匿藏?
鯀既不能勝任治水。
眾人為何將他推舉?
都說沒有什么擔(dān)憂,
為何不讓試著做去?
鴟龜相助或曳或銜,
鯀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見功勞,
堯帝為何對(duì)他施刑?
將鯀長久禁閉羽山。
為何三年還不放他?
大禹從鯀腹中生出,
治水方法怎樣變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業(yè),
終使父親遺志成功。
為何繼承前任遺緒,
他的謀略卻不相同?
洪水如淵深不見底。
怎樣才能將它填塞?
天下土地肥瘠九等,
怎樣才能劃分明白?
應(yīng)龍如何以尾畫地?
河海如何流通順利?
鯀是什么使他意亂?
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水神共工勃然大怒,
東南大地為何側(cè)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
河流山谷怎樣疏浚?
東流之水總不滿溢,
誰知這是什么原因?
東西南北四方土地。
哪邊更長哪邊更多?
南北順量比較狹長,
長出地方又有幾何?
昆侖山上玄圃仙境,
它的尾部又在哪里?
山中還有增城九重,
它的高度又有幾里?
昆侖山的四面門戶,
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兩面大門敞開,
什么氣息通過此處?
太陽光輝哪兒不到?
燭龍又能照耀何方?
羲和還沒御日出行,
若木之花為何放光?
什么地方冬日長暖?
什么地方夏日長寒?
哪兒又有巖石成林?
什么野獸會(huì)發(fā)人言?
哪兒有著獨(dú)角虬龍,
以熊為婦游牝從容?
雄的虺蛇九個(gè)頭顱,
來去迅捷生在何處?
不死之國哪里可找?
長壽之人持何神術(shù)?
萍草蔓延根莖盤錯(cuò),
枲麻長在哪兒開花?
一條長蛇吞下大象,
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
還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壽得以不死,
生命久長幾時(shí)終止?
奇形鯪魚生于何方?
怪鳥魁堆長在哪里?
后羿怎樣射下九日?
日中之烏如何解體?
大禹盡力成其圣功,
降臨省視天下四方。
哪兒得來涂山之女,
與她結(jié)合就在臺(tái)桑?
愛涂山女與之匹配,
得到繼嗣兒子出生。
為何嗜欲與人同味,
求歡飽享一朝之情?
啟代伯益作了國君,
終究還是遇上災(zāi)禍。
為何啟會(huì)遭此憂患,
身受拘囚又能逃脫?
都是勤謹(jǐn)鞠躬盡瘁,
沒有損害他們自身。
為何伯益福祚終結(jié),
禹的后嗣繁榮昌盛?
夏啟做夢(mèng)上天作客,
得到九辯九歌樂曲。
為何賢子竟傷母命,
使她支解滿地尸骨?
帝堯派遣夷羿降臨,
消除憂患安慰夏民。
為何箭射那個(gè)河伯,
奪取他的妻子洛嬪?
持著寶弓套著扳指,
把那巨大野豬射死。
為何獻(xiàn)上蒸祭肥肉,
天帝心中并不舒適?
寒浞要娶純狐氏女,
羿妻合伙把羿謀殺。
為何羿能射穿皮革,
其妻與浞能消滅他?
西行之路遇阻受困,
山巖重重怎么越過?
鯀的身子化為黃熊,
巫師如何使他復(fù)活?
地上都已播種黑黍,
蘆葦水灘也已經(jīng)營。
為何遭逐同于四兇,
難道鯀真惡貫滿盈?
白虹披身作為衣飾,
為何常儀這么堂皇?
哪兒得到不死之藥,
卻又不能長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縱有橫,
陽氣離散就會(huì)死亡。
大鳥金烏多么肥壯,
為何竟會(huì)體解命喪?
雨師屏翳號(hào)呼下雨,
他怎樣使雨勢(shì)興盛?
有著馴良柔順體質(zhì),
鹿身風(fēng)神如何響應(yīng)?
巨鰲背負(fù)神山舞動(dòng),
神山怎樣穩(wěn)定不移?
舍棄舟船行走陸地,
龍伯巨人怎樣遷徙?
想那澆在家居之時(shí),
對(duì)他嫂嫂有何要求?
為何少康驅(qū)趕獵犬,
遇澆就能將他斬首?
女艾借著縫補(bǔ)衣服,
與澆同住一個(gè)房間。
為何少康取澆首級(jí),
澆雖力大仍然遇難?
少康策劃整頓部下,
他是如何厚待眾人?
討伐斟尋傾覆其船,
他用什么方法取勝?
夏桀出兵討伐蒙山,
所得之物又是什么?
妹喜怎樣恣肆淫虐?
商湯怎樣將桀誅殺?
舜在家里非常仁孝,
父親為何讓他獨(dú)身?
堯不告訴舜父瞽瞍,
二妃如何與舜成親?
起初剛有淫奢萌芽,
怎么就能預(yù)料結(jié)局?
紂王建造十層玉臺(tái),
誰使他到如此地步?
承受天命登位稱帝,
什么道理受人敬仰?
女媧有著特殊形體,
是誰將她造成這樣?
舜帝友愛他的弟弟,
弟弟還是對(duì)他加害。
為何放肆如同豬狗?
其身并不危險(xiǎn)失敗?
吳國得以長久存在,
江南山川民眾棲止。
誰能想到此中緣故,
全因得到兩個(gè)男子?
飾鵠飾玉銅鼎調(diào)羹,
美食拿來獻(xiàn)饗君王。
為何承用伊尹之謀,
湯能伐桀使他滅亡?
商湯降臨巡視四方,
在外遇到賢臣伊尹。
為何桀在鳴條受罰,
黎民百姓十分高興?
簡狄住在瑤臺(tái)之上,
帝嚳怎會(huì)對(duì)她中意?
玄鳥高飛送來聘禮,
簡狄為何那么歡喜?
王亥秉承王季之德,
受到他的父親褒獎(jiǎng)。
為何終遭有易之難,
當(dāng)他在此放牧牛羊?
王亥持盾跳起武舞,
為何就有女子愛他?
有易女子體態(tài)豐腴,
為何王亥能夠配她?
有易國的放牧小子,
又在哪里撞破私情?
兇器擊床王亥已出,
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之德,
哪里得到大牛滿欄?
為何去求有易賜祿,
卻不能夠安然回返?
上甲微能追隨祖跡,
有易國就不得安寧。
為何眾鳥集于樹叢,
他會(huì)與其子?jì)D偷情?
弟弟昏亂共為淫虐,
因此危害他的兄長。
為何善變狡詐多端,
他的后代反而盛昌?
成湯出巡東方之地,
到達(dá)有莘氏的國土。
為何求得小臣伊尹,
還能再得妃子賢淑?
水邊那株空桑木上,
拾到那個(gè)小兒伊尹。
為何又會(huì)產(chǎn)生惡感,
把他作為陪嫁禮品?
湯從囚地重泉出來,
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難忍恥辱起而伐桀,
是誰挑起這場(chǎng)是非?
諸侯前來朝會(huì)請(qǐng)盟,
為何都能守約如期?
蒼鷹威武成群高飛,
誰使它們聚在一起?
整頓隊(duì)伍攻擊商紂,
周公姬旦卻不同意。
為何親自為武王謀,
奠定周朝又發(fā)嘆息?
天將天下授予殷商,
紂的王位如何施設(shè)?
成功之道違反則亡,
他的罪過又是什么?
諸侯踴躍拿起武器,
武王如何動(dòng)員他們?
軍隊(duì)并進(jìn)擊敵兩翼,
他又如何指揮大兵?
昭王盛治兵車出游,
到達(dá)南方遠(yuǎn)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處,
難道只是遇見白雉?
穆王御馬巧施鞭策,
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跡環(huán)繞天下,
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婦牽引叫賣,
為何他們呼號(hào)街市?
幽王究竟殺的是誰?
哪里得來這個(gè)褒姒?
天命從來反覆無常,
何者受懲何者得佑?
齊國桓公九合諸侯,
最終受困身死尸朽。
那個(gè)殷商紂王自身,
是誰使他狂暴昏亂?
為何厭惡忠良輔佐,
喜歡聽信小人讒諂?
比干有何悖逆之處,
為何對(duì)他貶抑打擊?
雷開慣于阿諛奉承,
為何給他賞賜封地?
為何圣人品德相同,
處事方法最終相異?
梅伯受刑剁成肉醬,
箕子裝瘋消極避世。
后稷原是嫡出長子,
帝嚳為何毒害翻臉?
將他扔在寒冰之上,
鳥兒為何覆翼送暖?
為何長大仗弓持箭,
善治農(nóng)業(yè)懷有奇能?
出生既已驚動(dòng)上帝,
為何后嗣繁榮昌盛?
西伯姬昌號(hào)令衰世,
執(zhí)鞭來作雍州牧伯。
為何武王令治周社,
承受天命享有殷國?
帶著寶藏遷居岐山,
如何能使百姓依從?
殷紂已受妲己迷惑,
勸諫之言又有何用?
紂王賜他兒子肉醬,
西伯姬昌向天訴求。
為何紂王親受天罰,
殷商命運(yùn)仍難挽救?
太公呂望人在肉店,
姬昌為何就能認(rèn)識(shí)?
聽到揮刀振動(dòng)發(fā)聲,
文王為何那么歡喜?
武王姬發(fā)誅紂滅商,
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著文王木主會(huì)戰(zhàn),
為何充滿焦急之情?
紂王燒柴上吊自焚,
這樣去死究竟何故?
為何武王驚天動(dòng)地,
假托神靈卻懷畏懼?
上帝既降天命于殷,
為何不再勸戒明白?
紂王既已統(tǒng)治天下,
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視作小臣,
后來用作輔政宰相。
為何最終上追成湯,
受到尊敬宗廟配享?
闔廬有功壽夢(mèng)之孫,
少年遭受離散之苦。
為何壯年奮厲勇武,
能使他的威嚴(yán)遠(yuǎn)布?
彭祖烹調(diào)雉雞之羹,
為何帝堯喜歡品嘗?
得享高壽年歲太多,
為何競(jìng)有那么久長?
大地中央共同治民,
列國君主為何發(fā)怒?
蜂蛾生命原本微賤,
自衛(wèi)力量為何牢固?
驚于女言不再采薇,
白鹿為何庇佑夷齊?
北行來到回水之地,
一起餓死有何可喜?
哥哥有著善咬猛犬,
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輛車換一條狗,
最終不成反失祿米。
傍晚時(shí)分雷鳴電閃,
想要?dú)w去有何憂愁?
國家莊嚴(yán)不復(fù)存在,
對(duì)著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
還有什么事情要講?
楚國勛舊軍中殉國,
國勢(shì)如何能夠久長?
悔悟過失改正錯(cuò)誤,
我又有何言詞可陳?
吳王闔廬與楚爭(zhēng)國,
我們久已被他戰(zhàn)勝!
環(huán)繞穿越里社丘陵,
為何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訴賢者堵敖,
楚國將衰不能久長。
為何自贊告誡君主,
忠義之名欲更顯揚(yáng)?
【1】天問:即問天。王逸《楚辭章句》:“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而成為‘天問’。”一說即天的問題。
【2】遂:通“邃”,遠(yuǎn)。
【3】傳道:流轉(zhuǎn)導(dǎo)引。道,通“導(dǎo)”,導(dǎo)引。
【4】上下:指天地。
【5】形:成形。
【6】考:成。一說考察。
【7】冥昭:指晝夜。
【8】瞢(méng)闇:混沌不明貌。
【9】極:窮盡。此為看透之意。
【10】馮(píng)翼:混沌空蒙貌。馮,通“憑”,滿。
【11】象:無實(shí)物存在的只可想象的形。
【12】明明闇闇:指晝夜晦明。
【13】時(shí):通“是”,這樣。
【14】為:謂。
【15】三合:參錯(cuò)相合。三,通“參”。
【16】本:根本。
【17】化:化生。
【18】圜(yuán):同“圓”,指天。
【19】則:體制。
【20】九重:九層。
【21】營:籌謀。
【22】度:規(guī)劃。
【23】茲:此。
【24】功:同“工”,工程。
【25】斡(guǎn):轉(zhuǎn)軸。
【26】維:繩。
【27】天極:北極。極,頂端。
【28】加:安放。
【29】八柱:傳說中支撐天的八座山。
【30】當(dāng):在;一說對(duì)著。
【31】虧:缺損。
【32】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一說九層天。
【33】際:邊。
【34】屬:連接,依附。
【35】隅:角落。
【36】隈(wēi):彎曲的地方。
【37】沓(tà):會(huì)合,指天地相合。
【38】十二:十二時(shí)辰;一說十二分野。
【39】列星:群星。
【40】陳:陳列。
【41】湯谷:即旸谷,日出的地方。
【42】次:止息。蒙汜(sì):神話中太陽止息的地方。
【43】明:天亮。
【44】晦:夜晚。
【45】夜光:月亮。
【46】德:德性;一說通“得”,得以。
【47】死則又育:指月亮的缺和圓。
【48】厥:其,此代指夜光。
【49】利:借為“黧”,黑色,指月中黑影。
【50】顧菟(tù):月中的兔名,聞一多認(rèn)為即蟾蜍。菟,即“兔”。
【51】女岐:或作“女歧”,神話中的神女,無夫而生了九個(gè)孩子。
【52】合:匹配。
【53】取:得,生。
【54】伯強(qiáng):大厲疫鬼。
【55】惠氣:祥瑞惠和之氣。
【56】闔(hé):關(guān)閉。
【57】角宿(xiù):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首宿,代表東方,由兩顆星組成,古代傳說兩顆星之間為天門。
【58】曜(yào)靈:太陽。
【59】任:勝任。
【60】汩(gǔ):治理。
【61】鴻:通“洪”,洪水。
【62】師:眾人。
【63】尚:推舉。
【64】僉(qiān):全。
【65】課:試。
【66】行:用。
【67】鴟(chī)龜曳銜:高亨認(rèn)為大概是古代神話,鯀治水的時(shí)候,有鴟龜引路,去偷息壤,鯀就聽從他們。鴟,貓頭鷹之類。曳,牽引。銜,馬口鐵。
【68】鯀(gǔn):神話中的人物,夏禹的父親。
【69】順欲:符合要求。
【70】帝:帝舜。
【71】刑:誅罰。
【72】遏:禁閉。
【73】羽山:神話中的山名。
【74】施:通“弛”,釋放。
【75】伯禹:即禹,禹稱帝前被封為夏伯,故稱。
【76】愎(bì)鯀:從鯀腹中生出來。
【77】纂:繼續(xù)。
【78】就:跟從。
【79】緒:事業(yè)。
【80】考:父親。
【81】續(xù)初繼業(yè):指繼承父親的事業(yè)。
【82】泉:淵。
【83】窴(tián):通“填”。
【84】方:比。
【85】九則:以土地的美惡九等定則。則,標(biāo)準(zhǔn)。
【86】墳:劃分。
【87】應(yīng)龍:有翅膀的龍。傳說大禹治水時(shí),有應(yīng)龍用尾巴劃地,禹就依此挖通江河,導(dǎo)水入海。
【88】營:惑亂;一說經(jīng)營。
【89】康回:即共工,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90】馮怒:大怒。馮,通“憑”。《淮南子·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zhēng)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夫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91】墬(dì):古“地”字。
【92】九州:傳說禹治水后把天下分為九州。
【93】錯(cuò):通“措”,設(shè)置。
【94】洿(wū):深;一說挖掘。
【95】修:長。
【96】橢:狹長。
【97】順:與橢同義。
【98】衍:余。
【99】懸圃:古代神話中的地名,在昆侖山頂和天相通的地方。
【100】凥(jū):同“居”。一說為“尻”的錯(cuò)字。尻(kāo),尾。
【101】增城:神話中的地名,在昆侖山上。
【102】九重:九層。
【103】四方之門:昆侖山四面的門。
【104】從:由,出入。
【105】辟啟:打開。
【106】日安不到:什么地方太陽照射不到。
【107】燭龍:神話中的神龍。《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燭九陰,是為燭龍。”
【108】羲和:傳說中替太陽駕車的神。
【109】揚(yáng):揚(yáng)鞭。
【110】若華:若木的花,傳說生長在日入的地方。
【111】所:處。
【112】何獸能言:王逸《章句》:“言天下何所有石木之林,林中有獸能言語者乎?”
【113】虬(qiú):神話中的無角龍。
【114】負(fù):背著;一說借為“媍”。
【115】游:游樂;一說游牝,指交媾。
【116】虺(huǐ):毒蛇。
【117】倏(shū)忽:往來飄忽。王逸《章句》:“虺,蛇別名也。倏忽,電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頭,速及電光,皆何所在乎?”
【118】不死:長生不死。《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不死民在交脛國東,其人黑色,長壽不死。”
【119】長人:指長壽之人。一說指防風(fēng)氏。《國語·魯語下》載,防風(fēng)氏身長三丈,守封嵎山,禹會(huì)群神于會(huì)稽山,防風(fēng)氏后到,被禹殺死,骨節(jié)裝滿一車。
【120】靡蓱(píng):一種奇異的萍草。蓱,通“萍”。
【121】衢:“欋”的借字,樹根盤錯(cuò),此指水草根葉糾纏。
【122】枲(xǐ):麻的別名。
【123】華:即“花”。高亨《楚辭選》:“靡蓱生花和麻花相像,所以叫做‘麻蓱’,音轉(zhuǎn)而成‘靡蓱’。”
【124】一蛇吞象:《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一,一作“靈”。
【125】黑水:水名。
【126】玄趾:地名。
【127】三危:山名。《尚書·禹貢》記載:“導(dǎo)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128】延:長。《穆天子傳》:“黑水之阿,爰有木禾,食者得上壽。”
【129】鯪(líng)魚:神話中的怪魚。《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130】鬿(qí)堆:神話中的怪鳥。《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北號(hào)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堆,“雀”的借字。
【131】羿:神話傳說中善于射箭的英雄人物。《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載,唐堯時(shí)十個(gè)太陽一起出現(xiàn)在天空,把草木禾稼都曬焦了,堯命羿射落了其中的九個(gè),替人民解除了嚴(yán)重的旱災(zāi)。
【132】彃(bì):射。
【133】烏:烏鴉,指古代神話傳說中太陽里面的三足烏。
【134】解羽:指太陽被射落,里面三足烏的羽翼散落下來。
【135】力:精力。
【136】獻(xiàn):投入。
【137】功:指治水工程。一說“之”猶“用”,“之力”與“獻(xiàn)功”對(duì)文。
【138】降省:下來視察。
【139】嵞(tú):即“涂”,涂山,古國名。
【140】通:通婚。
【141】臺(tái)桑:古地名。
【142】閔:憂。
【143】妃:配偶。
【144】匹合:婚配。
【145】繼:繼嗣,繼承。王逸《章句》:“言禹所以憂無妃匹者,欲為身立繼嗣也。”
【146】胡:為什么。
【147】維:語助詞。一作“為”。
【148】快:快意。鼌(zhāo)飽:一朝飽食,比喻一時(shí)的快樂。鼌,即“朝”。王逸《章句》:“言禹治水道娶者,憂無繼嗣耳。何特與眾人同嗜欲,茍欲飽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而有啟也。”
【149】啟:禹的兒子。
【150】益:啟的賢臣,禹曾選定他繼承帝位。
【151】后:君主。聞一多《天問疏證》:“案《天問》似謂禹死,益立,啟謀奪益位而事覺,卒為益所拘,故曰‘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蠥’。啟卒脫拘而出,攻益而奪之天下,故曰‘何啟罹憂而能拘是達(dá)’也。”
【152】卒:通“猝”。離,通“罹”,遭到。
【153】蠥(niè):即孽,災(zāi)禍,憂患。
【154】惟(lí):通“罹”,遭受。
【155】達(dá):通。此為逃脫之意。
【156】射鞫(jū):金開誠《楚辭選注》以為泛指武器,意思是說在啟和益作戰(zhàn)時(shí),益的部下都向啟交出武器,而對(duì)啟無所傷害。
【157】厥躬:指啟。躬,本身。
【158】后益:即益,因做過君主,所以叫后益。
【159】作:通“祚”,帝位。
【160】革:革除。
【161】播(fán)降:指繁榮昌盛。播,通“蕃”。降,通“隆”。
【162】棘(jí):急。
【163】賓:朝見。
【164】商:“帝”字之訛。
【165】九辯九歌:樂曲名。《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166】屠:裂剝。
【167】死:通“尸”。
【168】竟:委,拋棄。王逸《章句》:“言禹〈片畐〉剝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憂勞天下乎?”
【169】帝:天帝。
【170】降:派下。
【171】夷羿:東夷有窮國的君主,擅長射箭,驅(qū)逐夏太康,自立為君,后被寒浞殺死。
【172】革孽:變革夏政,禍害夏民。
【173】雒(luò)嬪(pín):洛水的美女,即宓妃。
【174】馮(píng):通“憑”,挾。
【175】珧(yáo):蚌蛤的甲殼,用以裝飾弓頭。此指弓。
【176】利決:善于射箭。決,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象骨做成的用以鉤弦的套子。
【177】封:大。
【178】豨(xī):野豬。
【179】蒸:通“烝”,冬祭。
【180】膏:肥美的肉。
【181】后帝:天帝。
【182】若:順。
【183】浞(zhuó):即寒浞,傳說是羿的相。
【184】純狐:羿的妻子。
【185】眩:迷惑。
【186】妻:指羿妻。
【187】爰:于是。王逸《章句》:“言浞娶于純狐氏女,眩惑愛之,遂與浞謀殺羿也。”
【188】射革:傳說羿力大善射,能射穿七層皮革。
【189】交:合力。
【190】吞:消滅。
【191】揆:計(jì)謀。
【192】“阻窮西征”二句:指鯀被放逐羽山之野所行經(jīng)的險(xiǎn)途。西征,西行。越,度越。王逸《章句》:“言堯放鯀羽山,西行度越岑巖之險(xiǎn),因墮死也。”
【193】活:復(fù)生。王逸《章句》:“言鯀死后化為黃熊,入于羽淵,豈巫醫(yī)所能復(fù)生活也?”
【194】秬(jù)黍:黑黍。
【195】莆(pú):即“蒲”,水草。
【196】雚(huán):通“萑”,蘆類植物。
【197】營:耕種;一說除草的意思。
【198】由:原因。
【199】并投:一起放逐,傳說與鯀一起被放逐的還有共工、驩兜、三苗。
【200】疾:罪行。
【201】修盈:指罪行極多。
【202】白蜺(ní)嬰茀(fú):蜺,同“霓”。嬰,纏繞。茀,曲。
【203】此堂:指崔文子室中。
【204】臧(cáng):同“藏”。聞一多《天問疏證》:“傅斯年、郭鏤冰、童書業(yè)皆以嫦娥偷藥事說此問,確不可意。言姮娥化為白婗,曲繞于堂上,因竊藥以去也。臧讀藏,言羿既得靈藥,何以不能深固藏之哉?”
【205】天式:自然的法則。
【206】從橫:即縱橫,陰陽消長之道。
【207】陽:陽氣。
【208】大鳥:指王子喬尸體變成的大鳥。王逸《章句》:“崔文子取王子僑之尸,置之室中,覆之以弊篚,須臾則化為大鳥而鳴,開而視之,翻飛而去,文子焉能亡子僑之身乎?言仙人不可殺也。”
【209】蓱:蓱翳,雨師的名字。
【210】撰:具有;一說柔順。協(xié)脅:脅骨駢生。協(xié),合。
【211】鹿:指風(fēng)神飛廉,傳說為鹿身。
【212】膺:承受,一說通“應(yīng)”。王逸《章句》:“言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兩頭,獨(dú)何膺受此形體乎?”
【213】鰲:大龜。
【214】抃(biàn):拍手,四肢揮動(dòng)。王逸《章句》:“《列仙傳》曰:‘有巨靈之鰲,背負(fù)蓬萊之山而抃舞,戲蒼海之中。獨(dú)何以安之乎?’”
【215】釋:放棄。
【216】陵行:在陸上行走。
【217】遷:移走。《列子·湯問》載:“龍伯之國有大人,一釣而連六鰲,合負(fù)而趣歸其國。”
【218】澆:寒浞的兒子。
【219】嫂:澆的嫂子女歧。王逸《章句》:“言澆無義,淫佚其嫂,往至其戶,佯有所求,因與行淫亂也。”
【220】少康:夏國君相的兒子。
【221】逐犬:打獵。顛隕,墜落。王逸《章句》:“夏少康因田獵放犬逐獸,遂襲殺澆而斷其頭。”
【222】顛隕:墜落。
【223】女歧:澆的嫂子。
【224】館同:同房。館,屋舍。
【225】止:息。王逸《章句》:“女歧與澆淫佚,為之縫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
【226】顛易:砍斷。
【227】殆:危險(xiǎn)。王逸《章句》:“少康夜襲得女歧頭,以為澆,因斷之,故言易首,遇危殆也。”
【228】湯:“澆”的訛字。
【229】易旅:即制甲,制造作戰(zhàn)用的衣甲。聞一多《天問疏證》說:“滑易之革必不能厚,今澆之作甲,既能滑易,又不失其堅(jiān)固,巧之至矣,故怪而問之。上文述澆滅羿事,謂以羿之善射,何獨(dú)不能穿澆之甲,而反見害于澆乎?”
【230】厚:壯大。
【231】覆舟:翻船。
【232】斟尋:夏的同姓諸侯國。《竹書紀(jì)年》載帝相二十七年:“澆伐斟尋,大戰(zhàn)于濰,覆其舟,滅之”。王逸《章句》解釋“湯謀易旅”,說“殷湯欲變易夏眾,使之從己”。
【233】道:方法。
【234】桀:夏朝的亡國君主,極殘暴。
【235】蒙山:古國名。王逸《章句》:“夏桀征伐蒙山之國,而得妺嬉也。”
【236】妺(mò)嬉(xī):即末喜,夏桀的元妃,為夏桀所寵,后被拋棄,于是與商湯的謀臣伊尹結(jié)交,滅了夏桀。聞一多說:“桀伐蒙山得妺嬉,妺嬉終與伊尹交而亡夏,是蒙山之役,得不償失,故曰‘何所得焉’。”
【237】肆:罪。
【238】家:成家。
【239】父:舜的父親瞽叟,溺愛后妻之子象,三人合伙多次謀害舜。鰥(guān):老而無妻。
【240】姚:舜的姓,這里指舜的父親。
【241】二女:堯的兩個(gè)女兒娥皇、女英。
【242】親:姻,婿家。《孟子·萬章上》:“萬章曰:‘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而不得妻也。’”聞一多說:“堯不告而歸女于姚,是舜雖有妻,而舜之父母家人不知有此婦,故曰‘二女何親’。”
【243】萌:萌芽。
【244】億:或作“意”;一說通“臆”,預(yù)料。指殷的賢臣箕子看見紂王使用象牙筷子,非常害怕,料想以此為開端,必然會(huì)有一系列奢侈的事情發(fā)生,后來紂王果然建造了十層玉臺(tái)。
【245】璜(huáng)臺(tái):玉臺(tái)。
【246】成:層。
【247】極:盡,看透的意思。
【248】立:通“位”。
【249】道:導(dǎo)引。
【250】尚:上。王逸《章句》:“言伏羲始畫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dǎo)而尊尚之也?”
【251】“女媧有體”二句:女媧(wā),神話中的上古女帝,是天地萬物和人的創(chuàng)造者。王逸《章句》:“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252】匠:造。
【253】弟:指舜弟象。
【254】終然為害:指象一直想殺舜。
【255】肆:放肆。
【256】體:一作“矢”。聞一多考察《列女傳·有虞二妃傳》、《路史·發(fā)揮》卷二、《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下》的有關(guān)記載,認(rèn)為“肆犬豕”即“浴狗矢”,瞽瞍想灌醉舜然后殺死他,但娥皇、女英事先在舜的身上灌了狗屎,舜于是終日喝酒而不醉,使瞽瞍的陰謀不能得逞。灌了狗屎就喝不醉了,令人費(fèi)解,故屈原就此發(fā)問。
【257】吳獲迄古:吳獲,獲,當(dāng)為“伯”。吳伯,吳太伯。迄,當(dāng)為“逃”。古,古公亶父。《史記·周本紀(jì)》載:“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吳太伯世家》說:“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hào)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前文敘說弟象殺兄舜,故此問兄太伯讓弟季歷、又傳位弟仲雍事。
【258】南岳:指霍山。
【259】止:居留。
【260】去:一作“夫”。
【261】斯:這里,是吳地。
【262】兩男子:指太伯、仲雍。
【263】鵠(hú):天鵝,此處指鵠羹。
【264】飾玉:裝飾美玉的鼎。
【265】后帝:指商湯。
【266】饗(xiǎng):請(qǐng)人享用。
【267】何承謀夏桀:王逸《章句》:“伊尹始仕,因緣烹鵠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湯。湯賢之,遂以為相。”洪興祖《補(bǔ)注》:“伊尹承事湯以謀夏桀。”
【268】帝:帝湯。
【269】降觀:視察民情。
【270】伊摯:即伊尹,摯是伊尹的名。
【271】條:鳴條,商湯打敗夏桀的地方,一說是商湯流放夏桀的地方。致罰,給予懲罰。
【272】服:“民”的訛字。說,通“悅”。
【273】簡狄:傳說是有戎國的美女,帝嚳的次妃,生商朝的始祖契。
【274】臺(tái):瑤臺(tái),簡狄和她妹妹建疵居住的地方。
【275】嚳(kù):古代傳說中的五帝之一,號(hào)高辛氏。
【276】宜:通“儀”,匹配。
【277】玄鳥:燕子;一說鳳凰。
【278】貽:或作“詒”,贈(zèng)送。
【279】喜:指懷孕生子。一作“嘉”。《淮南子·地形訓(xùn)》高誘注:“簡翟、建疵,姐妹二人,在瑤臺(tái),帝嚳之妃也。天使玄鳥降卵,簡翟吞之,以生契,是為玄王,殷之祖也。”
【280】該:即王亥,契的六世孫。
【281】季:即王亥的父親,叫冥。
【282】臧:善。
【283】弊:通“斃”,死;一說通“庇”,寄居。
【284】有扈(hù):即有易。
【285】牧夫牛羊:《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有因民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郭璞引注《竹書紀(jì)年》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遂殺其君綿臣也”,《周易·大壯》六五云“喪羊于易,無悔”,《旅》上九言“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hào)啕,喪牛于易,兇”,都是說王亥寓居有易放牧牛羊的故事。
【286】干:盾牌。
【287】協(xié):合。
【288】時(shí):是,此。
【289】舞:指以干戚為道具的武舞,是古人表示英武雄壯的一種舞蹈。
【290】懷:懷來,誘惑。
【291】平脅曼膚:體態(tài)豐盈的樣子。平,指身體豐滿,脅條不顯。曼膚,指肌膚潤澤。
【292】肥:肥碩;一說即“妃”,匹配。聞一多認(rèn)為,此二句“狀有易女之美”。王逸《章句》:“言紂為無道,諸侯背畔,天下乖離,當(dāng)懷憂癯瘦,而反形體曼澤,獨(dú)何以能平脅肥盛乎?”
【293】有扈:當(dāng)作“有易”。
【294】牧豎:指王亥。
【295】逢:相遇,指王亥相逢有易女。
【296】擊床先出:指王亥與有易女行淫,有易之人入而襲擊其床,亥被殺,女則先自逸出。
【297】其命何從:當(dāng)作“其何所從”,謂女從何而出。
【298】恒:王恒,王亥之弟。
【299】季:王亥的父親。
【300】樸:通“服”。服牛:服役之牛。
【301】營:居。
【302】祿:疑讀為“麓”。班祿,地名。
【303】但:疑通作“旦”。聞一多對(duì)以上四句的解釋是:“亥以淫于有易而見殺,所遺之牛遂為恒所得。恒往居于班祿,常不及旦明而還至有易之地也。”
【304】昏:黃昏。
【305】微:通“昧”。
【306】有狄:有易。
【307】繁鳥:眾鳥。
【308】萃:聚集。
【309】棘:酸棗樹。
【310】負(fù)子:即“負(fù)茲”,“負(fù)茲”即“負(fù)菑”,意指藉草而臥。
【311】肆情:指行淫佚之事。聞一多說:“適當(dāng)深夜,有狄女不寧息室中,而潛行微徑,以與恒相會(huì)。”
【312】“眩弟并淫”二句:謂亥與弟恒并淫有易之女,致亥被殺身死,故曰“危害厥兄”。眩,“胲(hǎi)”之形誤,胲即王亥。
【313】變化以作詐:有易女初與亥淫,而又與亥弟恒淫,故曰“變化以作詐”。
【314】后嗣而逢長:疑恒繼兄居位,終娶有易女為后,其后子孫眾多,血食彌久。逢長,興旺而久長。逢,通“豐”。
【315】成湯:殷商的開國君主。
【316】有莘(shēn):古國名。
【317】爰:乃。
【318】極:到。
【319】乞:索取。
【320】小臣:奴隸,指伊尹。
【321】吉妃:善妃。《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湯向有莘國要伊尹,有莘國不給,湯于是請(qǐng)求有莘國君把女兒嫁給他,有莘國君很高興,就把伊尹作為陪嫁的奴隸一道送來。
【322】水濱之木:指空心桑樹。《呂氏春秋》載,伊尹的母親住在伊水邊上,伊水泛濫,全邑淹沒,她變成一棵空心桑樹,生下伊尹,有莘國有女子采桑,在空桑中得到伊尹,獻(xiàn)給有莘國君,長大后做了有莘國君的小臣。
【323】小子:小孩,指伊尹。
【324】媵(yìng):陪嫁的奴婢。
【325】出:釋放。
【326】重泉:地名。據(jù)《史記·夏本紀(jì)》載,夏桀曾將湯囚禁在夏臺(tái),重泉當(dāng)是夏臺(tái)中囚禁人的地方。
【327】辠(zuì)尤:罪過。辠,古“罪”字。
【328】不勝心:心中無法忍受。
【329】帝:指夏桀。
【330】朝:日子,指甲子日。
【331】踐:履行。
【332】吾:指周。
【333】期:約定的日期。相傳周武王起兵伐紂,八百諸侯都到盟津與武王會(huì)師,甲子日的早晨在殷都附近的牧野誓師,隨即攻下了殷都。
【334】蒼鳥:鷹。喻武王伐紂,將帥勇猛如鷹鳥群飛。
【335】列:分解。
【336】紂躬:紂的身體。《史記·周本紀(jì)》載:“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fā),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
【337】叔旦: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338】揆(kuí):謀劃。
【339】發(fā):周武王的名。
【340】命:天命。
【341】咨嗟:嘆息。
【342】反:一作“及”,等到。
【343】伊:助詞,無義。
【344】伐器:作戰(zhàn)的武器,指軍隊(duì)。
【345】并驅(qū):并駕齊驅(qū)。
【346】翼:兩側(cè)的軍隊(duì)。
【347】將:率領(lǐng),引申為指揮。
【348】昭后:周昭王。
【349】南土:南方,指楚國。
【350】底:到。《史記·周本紀(jì)》正義引《帝王世紀(jì)》云:“昭王德衰,南征,濟(jì)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jìn)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
【351】利:貪求。
【352】逢:迎。
【353】雉:野雞。史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越裳國來獻(xiàn)白雉。昭王德衰,不能使越裳國復(fù)獻(xiàn)白雉,故欲親往迎取之。
【354】穆王: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君主。巧梅:善御。梅,通“枚”,馬鞭。
【355】周流:周游。
【356】環(huán)理:周行。理,通“履”,行。
【357】妖夫:妖人。炫:炫耀。
【358】號(hào):吆喝,叫賣。
【359】周幽:周幽王,西周最末一個(gè)君主。
【360】褒姒(sì):周幽王的王后。《史記·周本紀(jì)》載:“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qǐng)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fā)之。至厲王之末,發(fā)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后宮。后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笈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shí)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shí)亡周國。’于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zhí)而戮之。逃于道,而見鄉(xiāng)者后宮童妾所棄妖子出于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救之,夫婦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請(qǐng)入童妾所棄女子者于王以贖罪。棄女子出于褒,是為褒姒。”
【361】反側(cè):反復(fù)無常。
【362】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363】九會(huì):就此召集諸侯會(huì)盟。會(huì),一作合。
【364】卒然:終于。
【365】身殺:指齊桓公后期任用奸臣,造成內(nèi)亂,最后被圍困在宮中,饑渴而死。
【366】亂惑:瘋狂昏迷。
【367】讒諂:指搬弄是非、奉承拍馬的小人。讒,說壞話害人。諂,善于阿諛奉承。
【368】服:用。
【369】比干:紂的叔父,因忠諫而被挖心。
【370】逆:抵觸,違背。
【371】抑沈:壓制埋沒。沈,同“沉”。
【372】雷開:紂王的奸臣。
【373】圣人:指紂王的賢臣梅伯、箕子。
【374】一德:品德相同。
【375】異方:不同的方式,這里指不同的結(jié)局。
【376】梅伯:紂王的諸侯,為人忠直,屢屢進(jìn)諫,觸怒紂王被殺。
【377】醢(hǎi):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后剁成肉醬。
【378】箕子:紂的叔父。
【379】詳狂:裝瘋。詳,通“佯”。《史記·殷本紀(jì)》:“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zhēng)。’乃強(qiáng)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380】稷:后稷,周的始祖。
【381】元子:嫡妻生的長子。《史記·周本紀(jì)》載,后稷的母親叫姜嫄,姜嫄是帝嚳的元妃。
【382】帝:帝嚳。
【383】竺:通“毒”,憎惡。
【384】燠(yù):溫暖。《詩經(jīng)·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shí)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屢弟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shí)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dá)。不坼不副,無甾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huì)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shí)覃實(shí)訏,厥聲載路。”
【385】馮:通“秉”,持。
【386】將:資。聞一多說:“言天何以秉弓挾矢之殊能資后稷也。傳說蓋為后稷初生,有殊異之質(zhì),能秉弓挾矢,其事神異,故舉而問之。”
【387】驚帝切激:即《大雅·生民》所說的“以赫厥靈,上帝不寧”。切激,深切激烈。聞一多引俞樾云:“后稷之生,即使帝驚懼如此,宜為帝所不佑,何竟令其子孫強(qiáng)大,享國長久乎?”
【388】伯昌:周文王,名昌,殷時(shí)封為雍州伯,又稱西伯,故曰伯昌。
【389】號(hào):“(hāo)”的省文,“”是“耄”的別體,指年齡八九十歲。
【390】秉:執(zhí)。
【391】鞭:鞭子,比喻權(quán)柄。
【392】牧:諸侯之長。據(jù)聞一多考證,周文王在殷時(shí)受命作牧,已八十九歲。
【393】徹:毀。
【394】岐:地名,今陜西岐山縣東北,周人曾在此立國。
【395】社:祭祀土地神的廟。王逸《章句》:“武王既誅紂,令壞邠岐之社,言已受天命而有殷國,因徙以為天下之太社也。”
【396】命有:承受天命而享有。
【397】藏:財(cái)物。
【398】依:依附。《孟子·梁惠王下》《毛詩故訓(xùn)傳》《史記·周本紀(jì)》載,周的祖先古公亶父(即太王)居在邠,遭狄人侵略,就帶領(lǐng)少數(shù)人遷居于岐,結(jié)果邠人全部跟隨而來,依附太王。
【399】惑婦:指殷紂王的寵妃妲己。
【400】譏:諫。王逸《章句》:“言妲己惑誤于紂,不可復(fù)譏諫也。”
【401】受賜:文王接受紂王之賜。
【402】茲醢:指紂王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做的肉羹。聞一多曰:“蓋相傳紂以醢賜文王,文王受而食之,后乃知其為伯邑考也。痛而告祭于天,愿以身就罰,不意天不降罰于文王,而降罰于紂,遂以國亡身死也。”
【403】師:官名。
【404】望:呂望,即姜太公。
【405】肆:市。
【406】昌:周文王的名。
【407】識(shí):認(rèn)識(shí),了解。
【408】鼓刀揚(yáng)聲:動(dòng)刀割肉,發(fā)出聲音。
【409】后:周文王。王逸《章句》:“呂望鼓刀在列肆,文王親往問之,呂望對(duì)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與俱歸也。”
【410】武:周武王。
【411】發(fā):武王的名。
【412】殷:紂王。
【413】悒(yì):不愉快。
【414】尸:木主,靈牌。
【415】集戰(zhàn):會(huì)戰(zhàn)。以上兩句王逸《章句》:“武王伐欲誅殷紂,何所悁悒而不能久忍也?言武王伐紂,載文王木主,稱太子發(fā),急欲奉行天誅,為民除害也。”
【416】伯林:指晉太子申生。伯,長。林,君。
【417】雉經(jīng):縊死。
【418】感天抑墬:謂“感動(dòng)天地”。王逸《章句》:“晉太子申生為后母驪姬所譖,遂雉經(jīng)而自殺。”洪興祖《補(bǔ)注》:“《左傳》云,狐突適下國,遇太子曰:‘夷吾無禮,余得請(qǐng)與帝矣’,又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此言申生之冤感天抑墬,而誰畏懼之乎?”
【419】集命:指皇天將賜天命。
【420】“受禮天下”二句:王逸《章句》:“皇天集祿命而于王者,王者何不常畏懼而戒懼也?王者既已修成禮義,受天命而有天下矣,又何為至使異姓代之乎?”
【421】臣:小臣。
【422】摯:伊尹。
【423】官湯:官于湯,在湯處做官。
【424】尊食宗緒:指配享宗廟。
【425】闔:闔廬,春秋時(shí)吳國國君。
【426】夢(mèng):闔廬祖父壽夢(mèng)。
【427】生:通“姓”,孫。
【428】散亡:指闔廬初不得立,流亡在外。
【429】厲:奮發(fā)。
【430】流:傳布。
【431】嚴(yán):原作“莊”,漢時(shí)避明帝諱改。據(jù)古代謚法,勝敵志強(qiáng)曰莊,好勇致力曰莊。闔廬曾大敗楚國,武功足可稱道。聞一多曰:“言闔廬少時(shí)流亡在外,何以及壯而勇武猛厲,威名大播于世也。”
【432】彭鏗:即彭祖,傳說他活了八百多歲。
【433】斟雉:調(diào)制雞羹。
【434】帝:指堯。
【435】饗:享用。
【436】“受壽永多”二句:王逸《章句》:“彭祖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堯美而饗食之。彭祖進(jìn)雉羹于堯,堯饗食之以壽考。彭祖至八百歲,猶自悔不壽,恨枕高而唾遠(yuǎn)也。”
【437】中央:指周王朝。
【438】共:指共伯和。
【439】牧:指共伯和攝行政事。
【440】后:周厲王。
【441】怒:指降旱為祟。《莊子·讓王》釋文引司馬彪曰:“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qǐng)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復(fù)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
【442】蜂蛾:群居而團(tuán)結(jié)的小動(dòng)物。
【443】微命:小生命。
【444】力何固:指團(tuán)結(jié)的力量何等堅(jiān)固。這二句大概是比喻國人盡管地位不高,但他們像蜂、蛾一樣團(tuán)結(jié)一致,形成很大的力量,終于把周厲王驅(qū)逐出去。
【445】驚女:聞一多以為當(dāng)作“女驚”,“驚”通“警”,警戒的意思。《文選·辨命論》注引《古史考》曰:“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餓死。”這就是“女驚采薇”的故事。
【446】鹿何祐:《琱玉集·感應(yīng)篇》引《列士傳》曰:“伯夷兄弟遂絕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路史·后紀(jì)四》注引《類林》《廣博物志》有相同的記載,這就是屈原所問“鹿何祐”之事。
【447】回水:指首陽山下河曲之水。
【448】萃:相聚。指伯夷、叔齊先后出逃,在首陽山下的回水相聚,最終一起餓死。
【449】兄:指秦景公,春秋時(shí)秦國國君。
【450】弟:指秦景公之弟針。
【451】兩:通“輛”。
【452】無祿:失去祿位。王逸《章句》:“秦伯有噬犬,弟針欲請(qǐng)之。秦伯不肯與弟針犬,針以百兩金易之,又不聽,因逐針而奪其爵祿也。”
【453】薄暮:傍晚。
【454】厥嚴(yán):楚國的威嚴(yán)。
【455】奉:保持。
【456】帝何求:對(duì)上帝還有什么要求。
【457】伏匿:隱藏。
【458】穴處:居在山洞里。
【459】爰何云:對(duì)國事還有什么可說的。
【460】荊:楚國。
【461】勛:追求功勛。
【462】作師:興兵。
【463】夫何長:國家命運(yùn)怎能長久?
【464】悟過改更:希望楚王能覺悟錯(cuò)誤,改變做法。
【465】吳光:吳公子光,即闔廬。
【466】爭(zhēng)國:指闔廬對(duì)楚國發(fā)動(dòng)的戰(zhàn)爭(zhēng)。
【467】久余是勝:闔廬常戰(zhàn)勝我們。余,我楚國。
【468】何環(huán)穿自閭社丘陵:一作“何環(huán)閭穿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蕩”。閭,閭里。社,里社。
【469】子文:楚國令尹子文。王逸《章句》:“子文,楚令尹。子文之母,鄖公之女。旋穿閭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棄之夢(mèng)中,有虎乳之,以為神異,乃取收養(yǎng)焉。”
【470】堵敖:名熊勝,楚文王的兒子,繼承君位五年,其弟楚成王殺死他自立。
【471】試:通“弒”,臣?xì)⒕男袨椤?/p>
【472】上:指堵敖。
【473】自予:給自己,指自立為王。
【474】彰:顯著。
1.遂:通"邃"。遂古,太古。初:始。
2.道:通"導(dǎo)",傳道,流轉(zhuǎn)導(dǎo)引。
3.上下:天地。形:成形。
4.考:成。一說考察。
5.冥昭:晦明,黑暗與光亮。瞢(meng2萌)闇:謂晝夜未分,混沌不明的樣。
6.極:究極,從根本上去了解、說明。
7.馮(ping2憑)翼:渾沌貌,空蒙貌。
8.明明闇闇:指晝夜晦明。
9.時(shí):是,此。為:謂。
10.三:讀為"參"。三合,參合。
11.本:宇宙的本體。化:宇宙的變化。
12.圜:同"圓",指天。則:體制。
13.營度:環(huán)而量度。
14.功:同"工",工程。
15.斡(guan3管):指天體旋轉(zhuǎn)的軸。維:系物的大繩。
16.天極:即北辰,北極。
17.八柱:支撐天的八座山。何當(dāng):對(duì)著哪兒。當(dāng),對(duì)。
18.虧:缺損。
19.九天:此指天的中央和八方(從一個(gè)平面上而言)。際:邊。
20.放:至。屬:連屬。
21.隅:角落。隈:彎曲。
22.沓:交會(huì)。
23.湯谷:即旸谷,日出的地方。
24.次:住宿。蒙:水名。汜(si4四):水邊。
25.夜光:指月亮。
26.育:生。
27.厥:其,指夜光。利:借為"黧(li2梨)",黑色。指月中黑影。
28.顧菟:即"顧兔",傳說中月中之兔。聞一多《古典新義》謂即蟾蜍之異名。
29.女岐:當(dāng)為月神常儀。王逸注但稱其為"神女"。合:匹配。
30.伯強(qiáng):神名,疑為北海之神禺強(qiáng)。王逸注則謂之為"大厲疫鬼"。
31.惠氣:祥瑞惠和之氣。
32.闔(he2合):關(guān)閉。
33.角宿(xiu4繡):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兩顆,屬室女座。
34.曜靈:太陽。
35.汩(gu3古):治理。鴻:即"洪",指洪水。
36.師:眾人。尚:上,推舉。
37.僉:皆,都。
38.課:試。
39.鴟(chi1癡):貓頭鷹。
40.鮌(gun3滾):即鯀。聽:當(dāng)讀為"圣",圣德。此句與前句上下倒裝,言鮌有何圣德,而鴟龜之屬,或曳或銜,佐其治水。
41.順欲:疑為"川"、"谷"兩字的形衍。
42.刑:施刑。
43.永遏:長久囚系。
44.施:舍,通作"弛"。
45.愎:一作"腹",似為后字之誤。腹鯀,從父親鯀的肚子里生出來。
46.纂:同"纘",繼承。緒:事業(yè)。
47.考:禹之父鯀已死,故稱考。
48.續(xù)初繼業(yè):指繼承父親的事業(yè)。
49.泉:淵。
50.窴(tian2填):同"填"。
51.九則:以土地的美惡九等定則。
52.墳:分。
53.應(yīng)龍:有翼的龍。據(jù)說夏禹治水時(shí),有應(yīng)龍以尾畫地,泄導(dǎo)水流,水泉即流通。此句與下旬原作"河海應(yīng)龍,何盡何歷",從一本改。按:此處疑有奪誤或錯(cuò)簡。因《天問》韻例皆以四句為則,全篇無例外,獨(dú)此二句與下文"焉有"二句不入韻。
54.營:惑亂。
55.康回;水神共工名。共工與顓項(xiàng)爭(zhēng)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因此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馮怒:盛怒,大怒。
56.墬:"地"的古字。
57.錯(cuò):同"措",置。
58.洿(wu1烏):挖水池。
59.修:長。
60.橢:此指狹長。
61.衍:余,余數(shù)。
62.縣(xuan2懸)圃: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在昆侖山上。
63.尻:尾。
64.增城: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地名。《淮南子·蟹形訓(xùn)》:"據(jù)昆侖墟以至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65.四方之門:謂昆侖之門。
66.燭龍:傳說中的神龍。人面蛇身,能把日光照不到的地方照亮。
67.羲和:神話傳說中御車載日的神。揚(yáng):指揚(yáng)鞭東行。
68.若華:若木的花。若木,神話傳說中的樹。
69.所:處。
70.虬龍:傳說中的一種龍,無角。此處當(dāng)從朱熹《楚辭集注》作"龍劃",與下旬葉韻。
71.負(fù):借為"娘",即"婦"。游:游牝,指與熊交媾,鯀有化為黃熊人于羽淵之說,疑此為鯀生禹說一事之分化。
72.雄虺(hui3毀):傳說中的大毒蛇。《楚辭·招魂》:"雄虺九首,往來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73.儵(shu1舒)忽:倏忽,疊韻連綿詞,疾急的樣子。
74.長人:此指長壽之人。守:操持,指長壽之人所持養(yǎng)生之術(shù)。
75.靡蓱(ping2萍):蔓延而生的萍草。靡,曼。蓱,水中浮萍。衢:"欋"之借字,樹根盤錯(cuò),此指水草根葉糾纏。
76.枲(xi1喜):麻的別名。華:即"花"。
77.黑水、玄趾、三危:皆西南地名。玄趾,即交趾,玄交形近而誤。
78.鯪魚:傳說中的一種怪魚,即《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陵魚,人面人手魚身,見則風(fēng)濤起。
79.鬿(qi2祈):義同"魁"。堆:即鷗,雀也。魎堆,即大雀。《山海經(jīng)》說它狀如雞而白首,鼠足,食人。
80.羿(yi4翼):堯時(shí)人,善射。彃(bi4必):與射同義。
81.烏:烏鴉,指日中之金烏,也是日的代稱。解羽:羽毛脫落。此謂羿射九日之事。
82.獻(xiàn)功:圣功。《爾雅·釋言》:"獻(xiàn),圣也。"
83.降省(xing3醒):降臨省視。
84.嵞:同"涂"。涂山,古國名。禹娶涂山之女,生啟。
85.通:通婚。臺(tái)桑:地名。
86.閔:同"憫",愛憐。妃:匹配,謂禹之配偶涂山之女。
87.厥身是繼:指涂山氏懷了禹的兒子。
88.嗜不:王叔師注謂二字當(dāng)作"嗜欲",可從。嗜欲同味,指所好與眾人一樣。
89.鼌(zhao1招):朝。飽:當(dāng)為"食"之誤。朝食,是古代人關(guān)于男女交媾的隱語。
90.啟:禹的兒子。益:伯益,禹的大臣。后:君。按:此句謂禹死后益立為君,啟與益爭(zhēng)帝,終代益而立。
91.離:遭。蠥(nie4涅):憂,難。
92.惟:讀如"罹"。惟憂,猶罹憂,遭難。
93.能:乃。拘:謂啟為益所拘。拘,囚禁。達(dá):通利,指啟在囚禁中脫身。
94.射鞠:當(dāng)作"鞠躬",意為敬謹(jǐn)。射,系"躬"之誤。
95.害:惡。無害厥躬,言其身無惡。
96.作:讀如"祚",福祚。革:革除。
97.播:讀如"藩",藩衍,指后嗣而言。降:大。
98.棘:朱熹《楚辭集注》謂當(dāng)作"夢(mèng)"。商:朱熹《楚辭集注》謂當(dāng)作"天"。啟棘賓商,即啟夢(mèng)見上天做了天帝的客人。
99.勤:篤厚。勤子,猶賢子。屠母:傳說啟破母腹而生,故云。
100.死:同"屍"(今簡為"尸")。竟地:遍地,滿地。
101.帝:指帝堯。夷羿:諸侯名,擅長射箭。
102.革:革除。孽:憂。革孽夏民,革除夏民的憂患。
103.胡:何。河伯:黃河水神。
104.雒嬪:有洛氏之女,河伯妻。
105.馮:持。珧:寶弓。決:用象骨做成的套在大拇指上鉤弦發(fā)箭的工具。
106.封狶:大野豬。
107.蒸肉:祭祀之肉。蒸,蒸祭。膏:肥美之肉。
108.后帝:指天帝。若:順。不若,心中不順暢。
109.浞(zhuo2濯):寒浞,羿之臣。純狐氏,羿妻。
110.眩妻:即純狐氏之女名,羿之妻。王逸注謂眩妻乃眩惑其妻,非。
111.射革:傳說羿能射穿七層皮革。
112.而:通"耐",耐古音同"能",此處即借為能。吞揆:吞滅。
113.阻窮:喻困厄于窮苦不毛之地,指鮌被困羽山三年之事。
114.黃熊:指鮌死后化為黃熊之事。《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鮌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或謂熊當(dāng)作"能",即三足鱉。
115.咸:皆。秬(ju4巨)黍:黑黍。
116.莆雚(guan4灌):蘆葦一類的植物。
117.并投:一起被放逐,指鮌與共工、驩兜、三苗三兇一起被放逐。
118.疾:惡。修盈:指罪惡之多。
119.蜺:同"霓",虹的一種,也稱副虹,色較淡。嬰茀(fu2拂):婦女首飾。
120.堂:堂皇,盛美。
121.不:上據(jù)文例當(dāng)補(bǔ)一"而"字。此句王逸注云:"言崔文子學(xué)仙于王子僑,子僑化為白蜺,……持藥與崔文子,崔文子驚怪引戈擊蜺,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之僑之尸也。"其說似難以征信。
122.式:法式。縱橫:猶經(jīng)緯。
123.陽離:經(jīng)緯天式之陽氣離絕。爰:乃。
124.大鳥:日中金烏。鳴:當(dāng)為"鴻(去三點(diǎn)水)"之誤,指日烏之肥大。
125.蓱:即蓱翳,多作屏翳。古代傳說中的雨師名。號(hào):呼。
126.撰:柔順。協(xié):合,與"撰"義近。鹿:指風(fēng)神,風(fēng)神飛廉傳說為鹿身。膺:承。
128.鼇:海中大龜。抃(bian4變):拍手,此指舞動(dòng)。王逸注引《列仙傳》云:"有巨靈之鼇,背負(fù)蓬萊之山而扦舞,戲滄海之中。"
129.釋:舍棄。陵行:在陸地上行走。
130.澆:寒浞的兒子,相傳其力極大。
131.嫂:澆的嫂子,即女歧。
132.少康:夏朝國君相的兒子,寒浞使?jié)矚⑾?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二女。后來少康打獵放狗追逐野獸,遂襲殺澆。
133.顛隕:掉下。厥首:其頭,指澆的頭。
134.女歧:即女艾,也作汝艾。《左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滅夏后相。…(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以收夏眾,…使女艾諜澆,…遂滅過、戈,復(fù)禹之績。"
135.止:止宿。
136.顛易:砍斷。
137.殆:危險(xiǎn)。
138.湯:為"康"字之誤,指少康事。易:治。旅:眾。
139.斟尋:古國名。《竹書紀(jì)年》:"帝相二十七年,澆伐斟尋,大戰(zhàn)于濰,覆其舟,滅之。"
141.桀:夏代最末一位國君,是歷史上著名的昏暴之君。蒙山:古國名。
142.妹嬉:通作"妹(mo4莫)喜",桀寵愛的女子,伐蒙山所得。肆:放蕩。
143.殛(ji2極):誅罰。
144.閔:同"憫",愛,此指孝。
145.鱞(guan1官):同"鰥"。
146.姚:舜的姓氏,這里指舜父瞽叟。
147.二女:指堯二女娥皇、女英,她們是舜的妃子。
148.萌:萌芽。
149.億:借為"臆",預(yù)料,測(cè)度。
150.璜:玉石。十成:十重。
151.極:至。
152.道:道理。尚:尊崇。
153.女媧:神話傳說中上古女帝王。人頭蛇身,一天之中能變化七十種樣子。
154.制匠:制作。
155.服:善事。
156.終然:最后,終于。
157.肆:放肆。犬體:一本作"犬豕"。
158.吳:南方的一個(gè)諸侯國。周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了讓弟弟季歷繼位,就跑到南方,開創(chuàng)了吳國。迄古:終古。
159.南岳:會(huì)稽山,此不必實(shí)指。
160.期:期望。去:為"夫"之誤。
161.兩男子:指太伯、仲雍兩賢人。
162.緣鵠、飾玉:皆指鼎器之飾。
163.饗(xiang3響):拿酒食招待。
164.帝:指成湯。
165.伊摯:湯賢臣,伊尹之名。
166.條:鳴條,地名。條放,被流放到鳴條。
167.黎服:黎民。說(yue4月):即"悅"。
168.簡狄:有娀氏女,帝嚳妃。臺(tái):壇。
169.嚳(ku4酷):上古帝王,高辛氏。
170.玄鳥:燕子。傳說簡狄吞下玄鳥之卵而生商之始祖契。
171.女:指簡狄。
172.該、季:皆人名。商的兩個(gè)祖先。該。即王亥。季。該父。秉:承。
173.弊:通"斃",死。有扈:當(dāng)為"有易"之誤,有易。古國名。《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
174.干:盾牌。協(xié):合。時(shí):是,此。舞:指以干戚為道具的武舞,是古人表示英武雄壯的一種舞。
175.平脅曼膚:體態(tài)豐腴的樣子。
176.肥:即妃,匹配。
177.豎:蔑稱,小子。
178.擊床:傳說王亥被人襲擊于床第之間。
179.恒:王亥弟,季子。
180.樸牛:大牛。
181.營:營求。班祿:頒賜爵祿。
182.昏微:即上甲微,王亥的兒子。遵跡:遵順先人的舊跡。
183.有狄:也即"有易"。"狄"、"易"古通。
184.繁鳥:眾鳥。
185.負(fù)子肆情:"負(fù)"疑即"媍"字。此似言上甲微有淫行,及于子?jì)D。
186.眩弟:昏亂的弟弟。
187.逢:隆盛。
188.成湯:殷商的開國君主。
189.有莘(shen1深):古國名,在今河南陳留縣。爰:乃。極:到。
190.乞:求。小臣:指伊尹,本為有莘國的媵臣。
191.吉妃:賢妃,指有莘氏的女兒。
192.媵(ying4印):陪嫁。
193.重泉:桀囚禁湯的地方。
194.辠:古"罪"字。辠尤,罪過。
195.不勝心:心中不能忍耐。
196.會(huì)鼌(zhao1朝):即朝會(huì)。爭(zhēng)盟:當(dāng)從一本作"請(qǐng)盟"。請(qǐng),告。盟,誓。
197.踐吾期:如約守期。
198.蒼鳥:蒼鷹。
199.到:當(dāng)從一本作"列",整列。
200.叔旦:即周公旦,武王之弟,名旦。嘉:嘉許。按:武王始至孟津,八百諸侯皆至,日:"紂可伐也。"白魚躍入王舟,群臣皆日:"休哉!"周公曰:"雖休勿休。"故有此問。
201.揆:測(cè)度,指周公為武王謀。發(fā):周武王之名。此二句據(jù)朱熹《楚辭集注》將"足"字下屬。
202.咨嗟:指管叔蔡叔傳播流言謂周公謀反,周公因而嘆息。
203.伐器:攻伐之器。此句指周武王東征四國事。
204.并驅(qū):并駕齊驅(qū)。擊翼:擊敵兩翼。
205.將:率領(lǐng)。
206.昭:指周昭王。成:當(dāng)為"盛"。
207.底:至。王逸注:"言昭王背成王之制而出游,南至于楚,楚人沉之,而遂不還也。"
208.白雉:《初學(xué)記》引《竹書紀(jì)年》:"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此言昭王南游之利。所得不過逢迎雉兔,而終遭天噎,師喪身死。
209.挴:讀如"枚",枚即策,馬鞭。
210.周流:周游。
211.理:讀為"履"。
212.曳衒:即曳銜,《說文》:"銜,行且賣也。"指夫妻互相牽引沿街叫賣。王逸注:"昔周幽王前世,有童謠日:‘檿(yan3,山桑)弧箕服,實(shí)亡周國。’后有夫婦賣是器,以為妖怪,執(zhí)而曳戮之于市也。"
213.褒姒:周幽王之后。
214.反側(cè):反覆無常。
215.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曾九合諸侯,朱熹謂其晚年"任豎刁、易牙,諸子相攻,死不得斂,蟲流出尸,與見殺無異"(《楚辭集注》)。
216.王紂:商紂王,商的末代君主。
217.讒諂:讒佞小人。服:用。
218.比干:紂王之叔父。屢諫,紂怒,剖其心。
219.抑沉:遭貶抑不受重用。
220.雷開:紂時(shí)奸臣。阿順:阿諛媚順。
221.圣人:指下文之梅伯、箕子。
222.卒:終。其:乃。方:方法。
223.梅伯:紂之諸侯,因直言敢諫被紂所殺。醢(hai3海):剁成肉醬。
224.箕子:紂的臣子。詳(yang2佯)狂:佯狂,裝瘋。詳,"佯"之假借。
225.稷:后稷,名棄,帝嚳長子,周的始祖。元子:嫡妻生的大兒子。
226.竺:通"毒","竺"、"毒"古通。
227.燠(yu4玉):溫暖。
228.馮(ping2憑):持。
229.殊能:特殊的才能,指后稷的農(nóng)業(yè)才能。將:持。
230.伯昌:即周文王,為西伯,名昌。號(hào)衰:號(hào)令于衰世。
231.秉:執(zhí)。牧:一州之長。
232.徹:治。岐:地名,即今陜西岐山縣,周人建國于此。社:祭土地神的廟。
233.命有:承受天命而享有。
234.遷:遷徙。藏:寶藏。就岐:來到岐地。
235.惑婦:指妲己。
236.譏:諫。
237.受:紂之名。茲:讀如"孳",即子的假借字。茲醢,指紂烹文王子伯邑考并賜肉文王。
238.師望:妻太公呂望。曾為太師,故稱。在肆:王夫之《楚辭通釋》:"相傳太公隱于屠肆,文王往問焉。"肆,店鋪。
239.后:君,當(dāng)指周文王。
240.武發(fā):周武王姬發(fā)。
241.載尸:載文王木主。集戰(zhàn):會(huì)戰(zhàn)。
242.伯:當(dāng)為"燔"之音訛,焚燒也。指紂自焚于火中。雉經(jīng):上吊。
243.感天抑墬(di4,即"地"字):指周武王載尸集戰(zhàn)感天動(dòng)地。
244.受:紂之名。禮:理。
245.摯:商湯時(shí)的賢臣伊尹。
246.官:疑為"追"字之訛。
247.尊食:受到尊敬享受廟食。宗緒:宗廟。
248.闔:吳王闔廬。夢(mèng):吳王壽夢(mèng),闔廬的祖父。生:王夫之《楚辭通釋》:"生與‘姓’同,孫也。"
249.散亡:指闔廬初不得立,流亡在外。
250.壯:壯年。武厲:英武勇猛。
251.流:行。嚴(yán):"莊"之借字。
252.彭鏗:即彭祖,傳說中壽命長達(dá)八百歲的人。斟雉:用野雞作羹。
253.帝:指帝堯。
254.永:長。
255.共牧:共同治理。
256.驚女:此句與下句問伯夷、叔齊隱首陽山之事。劉峻《辨命論》云:"夷、齊斃淑媛之言。"注:"夷、齊采薇,有女子謂之日:‘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因餓首陽,棄薇不食,白鹿乳之。"
257.回水:指首陽山下河曲之水。
258.萃:聚集,指伯夷、叔齊兩兄弟在一起。
259.兄:指春秋時(shí)秦國君主秦景公。
260.弟:指秦景公之弟鍼。
261.兩:同"輛"。百輛,百輛馬車。
262.祿:爵祿,祿米。秦景公不肯給其弟鍼猛犬,鍼用百輛車去換,秦景公仍然不肯,后鍼逃奔晉國,失去爵祿。
263.薄暮:傍晚。
264.厥嚴(yán)不奉:家國的莊嚴(yán)已不存在。厥,指代國家。
265.荊勛作師:楚國的勛舊都殉國死于軍中。作,當(dāng)從一本作"徇",徇通"殉"。
266.吳光:吳國公子光。爭(zhēng)國:指吳公子光殺王僚爭(zhēng)得吳國王位。
267.久余是勝:指吳公子光奪取吳國王位之后,連年作戰(zhàn),屢敗楚師。余,我,指楚國。
268.閭:閭里。社:里社。古者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
269.子文:楚國令尹子文。此二句謂楚人斗伯比和■(左云右耳旁)國的女子私通而生子文之事。
270.堵敖:楚國的賢者。
271.試:一作"誡",當(dāng)從之。上:君主。自予:猶自許。
【賞析】
《天問》是屈原所作楚辭中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由于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從作品的構(gòu)思到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絕的內(nèi)容顯示出作者驚人的藝術(shù)才華,表現(xiàn)出詩人非凡的學(xué)識(shí)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謂“天問”?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又據(jù)傳屈原被逐,憂心愁慘,徬徨山澤,過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這種說法雖有一定歷史文獻(xiàn)的記載及文物可作參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寫《天問》的真實(shí)起因。《天問》中,問天地、日月、山川、靈異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當(dāng)時(shí)的現(xiàn)實(shí)意義。因此,屈原所提出的問題不會(huì)是僅僅根據(jù)廟堂壁畫。而是有他主觀上的選擇并經(jīng)他精心結(jié)撰的。從全文的先后次序來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實(shí),而以楚國的賢君愚臣作為結(jié)尾,這里顯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動(dòng)機(jī)與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這篇包含著作者深層思想結(jié)晶的《天問》,不可能是他“呵壁問天”的即興之作。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xué)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bào),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gè)解答,找出一個(gè)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許多學(xué)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里,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而“天”字的意思,戰(zhàn)國時(shí)代含義已頗廣泛。大體說來,凡一切遠(yuǎn)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為的事與物,都可用“天”來統(tǒng)攝之。對(duì)物質(zhì)界說,又有本始、本質(zhì)、本原的意思。《易·系詞》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問》的天,也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jīng)》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xué)識(shí)和經(jīng)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jià)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了!
從全詩的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來看,全詩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duì)天文、地理、歷史、哲學(xué)等許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gè)(一說一百五十多個(gè))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gè)時(shí)代尚未解決而他有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duì)許多歷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duì)歷史的總結(jié)、褒貶;對(duì)自然所提的問題,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duì)宇宙的探索精神,對(duì)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shí)代人進(jìn)步的宇宙觀、認(rèn)識(shí)論。《天問》以新奇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精深的內(nèi)容,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全詩總體看來大致可分兩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為若干小節(jié)。
從篇首至“曜靈安藏”,這部分屈子問的是天,宇宙生成是萬事萬物的先決,這便成了屈原問難之始,其中從“遂古之初”至“何以識(shí)之”問的是天體的情況,“明明闇闇”四句講宇宙陰陽變化的現(xiàn)象。第二小節(jié)自“圜則九重”到“曜靈安藏”則是對(duì)日月星辰提問:它們何以不會(huì)墜落?太陽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陰晴圓缺?以及有關(guān)日月的一些傳說的疑問。從“不任汩鴻”起問的地事,從禹治水過渡到“九州安錯(cuò)……何氣通焉”說的是古傳說中關(guān)于地球的一些情況,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則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現(xiàn)象發(fā)問。第三節(jié)從“焉有石林”到“烏焉解羽”一節(jié)多為二句一問,都是當(dāng)時(shí)民間傳說中的怪事。
以上《天問》的第一大部分,大體是就自然界的事物發(fā)問,并聯(lián)想到與自然有關(guān)的一些神話與歷史傳說,文章富有變化,聯(lián)想豐富而有情致,除少數(shù)可能有錯(cuò)簡外(如“河海應(yīng)龍”二句或?yàn)殄e(cuò)簡,或有失誤),不能以后人習(xí)慣的文章結(jié)構(gòu)之法去看它,而認(rèn)為是“與上下文不屬”,雜亂而無章法。
從“禹之力獻(xiàn)功”起,對(duì)大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與史實(shí)提出了問題,這些各種各樣的人事問題構(gòu)成了《天問》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鯀、禹、共工、后羿、啟、浞、簡狄、后稷、伊尹……,屈子對(duì)這些傳說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許多問題,在對(duì)這些人與神的傳說的懷疑中,往往表現(xiàn)著詩人的情感、愛憎。尤其是關(guān)于鯀禹的傳說,表現(xiàn)了作者極大的不平之情,他對(duì)鯀治水有大功而遭極刑深表同情,在他看來,鯀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認(rèn)為的是治水失敗之故,而是由于他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這種“問”,實(shí)際上表現(xiàn)了詩人對(duì)自己在政治斗爭(zhēng)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憤懣,《天問》的思想光輝就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來理解的。
自“天命反側(cè)”起則進(jìn)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諸如舜、桀、湯、紂、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師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齊桓公、吳王闔廬、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問題,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duì)歷史政治的正邪、善惡、成敗、興亡的看法,這些敘述可以看成是這位“博聞強(qiáng)志”的大詩人對(duì)歷史的總結(jié),比《離騷》更進(jìn)一步、更直截了當(dāng)?shù)仃U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對(duì)楚國政治現(xiàn)實(shí)的抨擊,也是希望君主能舉賢任能,接受歷史教訓(xùn),重新治理好國家的一種變幻了的表現(xiàn)手法。
《天問》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以四字為句,以問的形式從一個(gè)問題聯(lián)想到另一個(gè)問題。細(xì)細(xì)讀去還是可以理清脈絡(luò),弄明主腦的。《天問》在語言運(yùn)用上與屈賦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一韻,節(jié)奏、音韻自然協(xié)調(diào)。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使用,富于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fā)問,讀來卻圓轉(zhuǎn)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cuò)落而有風(fēng)致,所以前人評(píng)論說:“或長言,或短語,或錯(cuò)綜,或?qū)ε迹蛞皇露劾鄯锤玻驍?shù)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xiǎn),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tài)。”(俞樾《評(píng)點(diǎn)楚辭》引孫鑛語)這構(gòu)成了《天問》獨(dú)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當(dāng)然它表現(xiàn)的是屈原的學(xué)術(shù)思想,問的是實(shí)實(shí)在在的問題。因此在修辭手法上,自然沒有像《離騷》、《九歌》、《九章》那樣綺麗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賀裳《騷筏》所評(píng)“其詞與意,雖不如諸篇之曲折變化,自然是宇宙間一種奇文”。
《天問》問世之后,摹擬的作品為數(shù)不少。晉傅玄有《擬天問》,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楊炯有《渾天問》、柳宗元有《天對(duì)》,明方孝孺有《雜問》、王廷相有《答天問》,清李雯也有《天問》……可見其對(duì)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思想的深遠(yuǎn)影響。但摹擬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價(jià)值也缺乏文學(xué)價(jià)值。
總之《天問》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極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義的文學(xué)杰作,在中國文學(xué)史和世界文學(xué)史上都有它相當(dāng)高的價(jià)值與地位。 (姜亮夫 姜昆武)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網(wǎng)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qǐng)保留出處!
發(fā)表于2021-09-24 at 11:22 沙發(fā)
屈原天問,天問屈原,秦時(shí)明月天問,天問
發(fā)表于2021-09-24 at 13:29 板凳
屈原的詩詞,屈原作品,屈原詩詞,屈原的作品,屈原的古詩,屈原代表作
屈原,屈原離騷,屈原天問,屈原九歌,屈原橘頌,國殤屈原,屈原名句,屈原的詩
屈原列傳,屈原的簡介資料,屈原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投江是哪條江,屈原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是屬于哪個(gè)朝代的人,屈原列傳翻譯,吊屈原賦,離騷屈原古詩,屈原姓什么的,屈原簡介,屈原姓什么,屈原管理區(qū),屈原是哪國人,屈原的離騷,端午節(jié)的來歷故事屈原,屈原是春秋時(shí)代哪國人,天問屈原,離騷屈原原文,屈原 離騷,九歌屈原,湖南屈原大學(xué),屈原簡筆畫,屈原的代表作,屈原圖片,屈原的詩句,屈原是哪里人,紀(jì)念屈原,屈原是哪個(gè)朝代的,屈原哪國人,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在哪里
《離騷》屈原詩詞,屈原為什么投江,端午節(jié)屈原的故事簡短,漁父屈原,屈原的詩有哪些,屈原寫的古詩,屈原姓,屈原的故事 跳河,關(guān)于屈原的詩,屈原怎么死的,紀(jì)念屈原的詩,屈原列傳教案,屈原寫的詩,屈原為什么跳河自盡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端午節(jié)的由來簡短,屈原的詩歌,屈原的作品有哪些,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屈原是哪個(gè)國家的,屈原之死,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屈原跳的什么江,屈原投的什么江,屈原屬什么生肖,關(guān)于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評(píng)價(jià),屈原為什么投河,屈原的古詩四句
端午節(jié)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資料,屈原流放,屈原投的是什么江,屈原的古詩一首,淡水河邊吊屈原,歷史劇屈原,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屈原資料,楚懷王 屈原,屈原為什么跳河自盡,屈原姓什么?,端午節(jié)的由來屈原的故事,屈原最簡單的一首詩
屈原 端午節(jié),屈原的四句古詩大全,屈原的故事端午節(jié),屈原的老婆姓什么,屈原的千古名句,屈原是哪國的,屈原為什么投江自殺,屈原寫離騷,屈原是春秋時(shí)代哪國人?,懷沙 屈原,屈原列傳 教案,端午節(jié)屈原四句詩,屈原的詩句五言律詩,屈原的故事端午節(jié)來歷,屈原作品及評(píng)價(jià)
屈原的詩小學(xué)10首,男子連續(xù)4年模仿屈原投江,屈原七字詩,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其實(shí)姓什么,屈原姓什么名什么字什么,屈原其實(shí)姓什么,屈原姓什么螞蟻莊園,小學(xué)屈原的古詩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fā)了屈原的詩,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屈原跳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