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國殤

 杭州畫室   2021-09-23 19:41   440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九歌國殤[先秦]屈原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

  九歌 國殤

  [先秦] 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分類標簽:

  愛國詩

  憂國憂民

  作品賞析

  【注釋】:

  [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從”。

  [6]:音“隆”。

  【簡析】:

  題解: 本篇是追悼陣亡士卒的挽詩。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男二十歲)笄(女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

  手執吳戈銳呵身披犀甲堅,

  在車轂交錯中與敵人開戰。

  旌旗蔽日呵敵寇蜂擁如云,

  箭雨紛墜呵將士奮勇向前。

  敵寇凌犯我軍陣呵踐踏隊列,

  左驂倒斃呵右驂傷于刀劍。

  埋定車輪呵拉住戰馬,

  拿過玉槌呵擂動鼓點。

  戰氣蕭殺呵蒼天含怒,

  被殘殺的將士呵散棄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沒想過要回返,

  家山邈遠呵去路漫漫。

  帶上長劍呵操起秦弓,

  縱使首身異處呵無悔無怨。

  真是英勇無畏呵武藝超凡,

  你永遠剛強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將成神顯靈,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①戈:平頭戟。吳戈:吳國所制的戈。當時這種戈最鋒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②錯:交錯。轂(gu3):車輪中間橫貫車軸的部件。古時常以之代指車輪。短兵:短兵器。 ③凌:侵犯。陣:軍陣,陣地。躐(lie4獵):踐踏。行:行列。 ④驂:駕在戰車兩旁的馬。殪(yi4義):死,殺死。刃傷:被刀劍砍傷。 ⑤霾(mai2埋):同“埋”。縶(zhi2植):用繩子拴住。 ⑥援:拿起。枹(fu2福):鼓槌。鳴鼓:聲音很響的鼓。 ⑦天時:猶言天象。懟(dui4對):怨憤。威靈:神靈。 ⑧嚴殺:猶言“肅殺”,指戰場上的肅殺之氣。壄(ye3野):古“野”字。

  ⑨忽:渺茫而蕭索。超遠:即遙遠。 ⑩帶:佩在身上。挾:夾在腋下。 ⑾心不懲:心不悔。 ⑿誠:果然是。勇:指精神上的氣勢。武:指孔武有力。 ⒀終: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奪。 ⒁神以靈:指為國捐軀的將士死后成神,神靈顯赫。意謂他們精神不死。 ⒂此句一作“魂魄毅兮為鬼雄”,意較佳。

  【賞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汪涌豪)

  [url=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109174.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