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蘭:古所謂蘭草,葉莖皆香。秋天開淡紫色小花,香氣更濃。古人以為生子之祥。麋蕪(míwú):即“蘼蕪”,細(xì)葉芎藭,葉似芹,叢生,七、八月開白花。根莖可入藥,治婦人無子。以下六句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迎神所唱。
【2】華:原作“枝”,《楚辭考異》引一本作“華”。王逸《楚辭章句》釋此句為“吐葉垂華”,則本作“華”,今據(jù)改。
【3】襲:指香氣撲人。
【4】予:我,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自謂。
【5】夫:發(fā)語詞,兼有遠(yuǎn)指作用。
【6】(yǐ):同“以”。
【7】蓀(sūn):溪蓀,石菖蒲,一種香草。古人用以指君王等尊貴者,詩中指少司命。
【8】何以:因何。
【9】青青:借為“菁菁”,茂盛貌。以下三節(jié)為少司命所唱。
【10】美人:指祈神求子的婦女。
【11】忽:很快地。
【12】余:我,少司命自謂。
【13】目成:用目光傳情,達(dá)成默契。
【14】儵(shū):同“倏”,迅疾的樣子。
【15】逝:離去。
【16】君:少司命指稱大司命。
【17】須:等待。因大司命受祭結(jié)束后升上云端等待,故少司命這樣問。
【18】女(rǔ):汝。
【19】咸池:神話中天池,太陽在此沐浴。以下二節(jié)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
【20】晞(xī):曬干。
【21】陽之阿(ē):即陽谷,也作旸谷,神話中日所出處。
【22】美人:此處為大司命稱少司命。大司命在云端,少司命尚在人間受祭,所以大司命這樣說。
【23】怳(huǎng):神思恍傯惆悵的樣子。
【24】浩歌:放歌,高歌。
【25】孔蓋:孔雀毛作的車蓋。
【26】旍(jīng):同“旌”,翠旍,翠鳥羽毛裝飾的旌旗。
【27】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此處指天之高處。
【28】撫:持。
【29】竦(sǒng):肅立,此處指筆直地拿著。
【30】擁:抱著。
【31】幼艾:兒童,即《札記·月令》所說“養(yǎng)幼少”的“幼少”。
【32】正:主也。
九歌 少司命
[先秦] 屈原
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
乘回風(fēng)兮駕云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云之際?
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fā)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作品賞析
《九歌·少司命》的形式具有緊湊而鏗鏘的韻律美。 形式是詩歌的載體,詩歌讓人們最直接地感受到的是它的形式,又由于詩歌是一種通過韻律感很強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的文學(xué)體裁,所以它自然具有韻律美,“青黃雜揉,文章爛兮”,在詩歌藝術(shù)衍生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韻律,屈原以其獨創(chuàng)的詩歌結(jié)構(gòu)和格律使中國詩歌具有了一幢全新的韻律,具體到《九歌·少司命》,其韻律美主要表現(xiàn)在緊湊和鏗鏘兩個方面。
《九歌·少司命》韻律的緊湊主要表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上,全詩一氣呵成,從頭到尾沒有任何遲滯。全詩雖然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但每個部分之間的過渡平滑而自然,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第一部分是代表人間婦女的群巫合唱的迎神曲,第二部分是代表少司命女神的主巫獨唱的臨壇曲,第三部分是人間婦女向少司命女神詢問,第四部分是少司命女神回答人間婦女,第五部分是人間婦女合唱的送神曲,這遣五個部分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自如地從第一部分流泄到第五部分,街接間不著痕跡,語言流暢富于回味。
《九歌·少司命》韻律的鏗鏘主要表現(xiàn)在格律上,其詩句或參差或?qū)φ蹋鸱兄?,動感強烈,“隨語成韻,隨韻成趣”,氣韻生勤,情趣盎然。詩句的參差,詩中比比皆是,這正是楚辭對《詩經(jīng)》繼承和發(fā)展的精妙之處,它除了保留《詩經(jīng)》四字句的典型句式外,還將其擴展為五字句和六字句(不包括語氣詞“兮”),節(jié)奏在《詩經(jīng)》“二二”的基磋上又增加了“三二”和“三三”,仿佛“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使其更具表現(xiàn)力。在《少司命》中,“二二”、“三二”、“三三”節(jié)奏的詩句交替使用,“倏而來兮忽而逝”始人以強烈的動感,仿佛踏著音樂的節(jié)拍悠然地旋轉(zhuǎn)在舞池中。這首詩的韻律較《詩經(jīng)》也有了更大的起伏和變化,也更加鏗鏘動人了。同時,語氣詞“兮”在楚辭句式構(gòu)成中的連用也是生花妙筆,對此金開誠先生曾作過推想:“以‘兮’為基點,其兩端的字?jǐn)?shù)如果較少,則這些字的發(fā)音用調(diào)必然悠長而近于歌唱;反之,兩端的字?jǐn)?shù)如果較多,則這些字的發(fā)音用調(diào)必然短促而近放吟頌”
這就形成了楚辭可歌可吟、如泣如訴的獨特藝術(shù)效果。詩句的對仗,以“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最為典型,它們情文并茂,能充分引起人們的共鳴。就形式而言,這些詩句完全符合中國傳統(tǒng)持歌的格律,它倆都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育做成對偶的語句,這種工整的對仗和其前南方詩歌的發(fā)展的軌跡是一脈相承的。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網(wǎng)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