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介紹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長城,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城的介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城的介紹:
中國長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聯(lián)成萬里長城。中國長城在漢,明兩代又曾大規(guī)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堪稱世界奇跡。
長城位于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guān),西到嘉峪關(guān),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xù)了兩千多年,根據(jù)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筑“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000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0000公里;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筑一道1厚、5米高的大墻,這道墻能夠環(huán)繞地球一周有余。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萬里城墻上,分布著百座雄關(guān)、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墻的單調(diào)感。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筑得個性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guān)長城、河北山海關(guān)、甘肅嘉峪關(guān)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zhàn)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根據(jù)歷史記載,從戰(zhàn)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后,齊、燕、魏、趙、秦等國基于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筑自我的長城。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這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用心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后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xù)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歷,其間經(jīng)過20次大規(guī)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guān),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墻。(但據(jù)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好處。此刻經(jīng)過精心開發(fā)修復(fù),山海關(guān)、居庸關(guān)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guān)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jié)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于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名稱由來
中國歷代長城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長城之稱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妒酚洝こ兰摇份d:“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筑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稘h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p>
塹、長塹、城塹、墻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zhàn)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侗笔贰て醯鳌份d:“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p>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guān)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guān)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復(fù)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薄逗鬂h書·烏桓傳》載:“秦筑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薄稌x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fù)秦長城塞?!倍庞印锻ǖ洹饭偶街輻l記載:“密云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p>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墻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并將所挖取之土堆于溝的一側(cè),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墻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墻、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zhèn)邊垣,延袤兩千里?!薄睹魇贰け尽份d:“請修宣、大邊墻千余里。
主要關(guān)隘
長城關(guān)口有:嘉峪關(guān)、山海關(guān)、居庸關(guān)、玉門關(guān)、井陘關(guān)、娘子關(guān)、雁門關(guān)、偏頭關(guān)、平型關(guān)、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guān)、瓦橋關(guān)、虎山長城、鴉鶻關(guān)、牛莊城、分水關(guān)、寧遠城、陽關(guān)、平定堡城、清陽關(guān)、新安關(guān)、鎮(zhèn)遠關(guān)、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guān)、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guān)、新開口、插箭嶺關(guān)、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guān)、水口關(guān)、紫荊關(guān)、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guān)、大毛山關(guān)、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guān)、白洋峪關(guān)、青山關(guān)、鐵門關(guān)、潘家口、龍井關(guān)、洪山口、上關(guān)、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guān)、浮圖峪關(guān)、烏龍溝關(guān)、飛狐口、寡婦樓、司馬臺、慕田峪關(guān)、沿河城、將軍關(guān)、白馬關(guān)、鹿皮關(guān)、河防口、蓮花池關(guān)、黃花城關(guān)、撞道口關(guān)、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guān)、黃澤關(guān)、黃榆關(guān)、北樓口、寧武關(guān)、利民堡口、得勝口、鎮(zhèn)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zhèn)寧堡口、鎮(zhèn)口堡、守口堡口、鎮(zhèn)邊堡、鎮(zhèn)川堡、宏賜堡口、鎮(zhèn)羌堡口、拒墻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guān)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guān)、固關(guān)、鶴度嶺口、馬嶺關(guān)、支鍋嶺口、峻極關(guān)、吳旗秦長城等。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網(wǎng)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