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杭州畫室   2021-09-07 18:28   199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問題: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答案:傣族。相關問題:葫蘆絲是哪一省的少數民族樂器答案:云南其他相關樂器起源:葫蘆絲:傣族;蘆笙:壯族;馬頭琴:蒙古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問題: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答案:傣族。

  相關問題:葫蘆絲是哪一省的少數民族樂器

  答案:云南

  其他相關樂器起源:

  葫蘆絲:傣族;

  蘆笙:壯族;

  馬頭琴:蒙古族;

  巴烏(哈尼族)伽耶琴:朝鮮族;

  冬不拉:維吾爾族;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田螺笛(壯族)、招軍(漢族)、吐良(景頗族)、斯布斯、額(哈薩克族)、口笛(漢族)、樹皮拉管(苗族)、竹號(怒族)、簫(漢族)、尺八、鼻簫(高山族)、笛(漢族)、排笛(漢族)、侗笛(侗族)、竹筒哨(漢族)、排簫(漢族)、多(克木人)、篪(漢族)、塤(漢族)、貝(藏族)、展尖(苗族)、姊妹簫(苗族)、冬冬奎(土家族)、蓽達(黎族)、(口利)咧(黎族)、嗩吶(漢族)、管(漢族)、雙管(漢族)、喉管(漢族)、芒筒(苗族)、笙(漢族)、蘆笙(苗、瑤、侗族)、確索(哈尼族)、巴烏(哈尼族)、口哨(鄂倫春族)

  相關閱讀:

  一、葫蘆絲的歷史及發展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持續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后世的簫笛十分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團首先把它的音域擴展到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制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管葫蘆絲,能夠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持續了原先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已有人試驗改革,或兩根主旋律管加4根副管、或兩根同調管加高音、低音旋律管,

  其目的都在于擴大音域并能演奏和弦。這些改革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云南的恩德全老師就是在讓葫蘆絲走出云南走向世界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演奏家。此刻很多人在演奏上將葫蘆絲與民樂、西洋、電聲等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溫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二、葫蘆絲的介紹、構造

  葫蘆絲,主要流傳于德宏州傣族、阿昌、德昂等民族中。是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共有高、中、低音3種類型,常用有C、D、F、G等調。各民族之間風土人情、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在構造上也不盡相同。

  葫蘆絲,傣語叫“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地漢語又稱為葫蘆簫。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厘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余為副管。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后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此刻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于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枝與主管捆扎在一齊。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到達三個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柔美迷人,極富表現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于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能夠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二、葫蘆絲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一般可歸納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法)。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優越性表此刻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調動作,構成運動整體,因而氣息的吸入量多,氣息較深,呼氣時也容易控制。

  現將混合式呼吸法介紹于下:所謂呼吸即包括“吸氣”與“呼氣”這兩個方面。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放松,口鼻同時吸氣,注意不可提肩和帶出任何聲響。混合式呼吸是把氣吸到小腹、胸腹之間以及胸腔。提肩會阻礙氣息的下沉,將氣息存儲到了胸腔中,那就成了胸式呼吸了。要避免。

  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擴張肺葉,胸腔中、下部和腹腔自然向外擴張使橫隔膜下降。氣后,氣息下沉。這時腹部和腰部都充滿氣息的感覺,而胸部則覺得比較簡單。正確的氣體貯藏部位應是胸腔下部和腹腔。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僅不能往里收縮,而且要微微向外隆起,腰部也隨之向周圍擴張。

  吸氣方法的練習,十分重要,管樂用的最多的就是氣,若用氣不對,不但不能演奏好,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那里帶給幾種方法:第一,先將胸腹內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后在全身十分簡單的狀態下吸氣。如果這時胸、腹腔內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就說明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部位基本正確。其次,還能夠自己體會你在聞花香以及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等)后的深吸氣的吸氣動作。吹奏時的吸氣,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吸入超多空氣,因此,一般是口與鼻同時吸氣,放松喉頭。

  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和橫隔膜始終要有控制(即持續必須的緊張度),使氣息在有控制的狀況下有節制地、均勻地向外呼出。隨著氣息地呼出,腹肌、腰肌等有關肌肉群隨之逐漸收縮,橫隔膜也隨之復位。那里個性需要強調一點:剛呼氣時,切不可立即收腹(應略向外“頂”)。因為立即收腹將造成腹部往里擠壓,迫使本來下降的橫隔膜提前復位,從而把氣息擠到胸部,增加胸部的負擔。這樣,不僅僅不利于控制呼氣的速度,而且時間長了會影響演奏者的身體健康。當氣息吹出約二分之一時,腹部分自然而然地往里收,這樣的呼氣過程是比較正確的。還有不要等到氣息全部用完了才去吸。

  總之,吹奏中的呼氣始終要在必須壓力的推動下均勻地輸送出來。氣息要平穩,不可忽強忽弱。要到達這種要求,務必反復練習。能夠透過吹長音來進行練習,也能夠對著自己的手背呼氣練習。透過練習,學習者將感覺到氣息的速度、壓力、穩定程度等,從而增強有意識控制氣息的潛力。說明兩點:長短、強弱等具體狀況,靈活把握吸氣量。

  吹奏中有“急吹”和“緩吹”。急吹者氣壓大,氣速較快。緩吹便是氣緩慢地呼出。一般狀況下,吹奏低音時用急吹法,吹奏中、高音時用緩吹法。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對于吹奏葫蘆絲以及其他管樂器至關重要,務必引起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三、葫蘆絲的演奏姿勢

  1、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站姿和坐姿兩種:

  ①站姿。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視正前方。雙肩松馳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持續必須距離(約十公分左右)位于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構成45度到50度角。

  ②坐姿。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后,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叉。坐位高低要適當,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2、關于手型:

  雙手持葫蘆絲,左手上右手下,手腕平直,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音孔,(最下面為一孔)拇指托于主管下方(約第三、四音孔之間)。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四、五、六音孔,拇指開閉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左右手的小指分別負責開閉兩側副管的音孔。正確的手型,應是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適度地向里彎曲,如果手指過于勾曲或過于平直都會造成手指肌肉和手心緊張,影響其動作的靈活性和持久性。開放音孔時,手指抬得不宜過高,也不要太低,一般兩個手指的高度即可。過高影響演奏速度,太低則影響音準和音量。關掉音孔時,用指肚將其按住,嚴密不漏氣即可,若按的太緊會造成手過度緊張。

  3、關于口型:

  上下嘴唇自然合攏,含住“吹嘴”于口唇中央處,雙唇肌和兩邊嘴角適當收縮。注意吹奏時兩腮不可鼓起,否則將會阻礙肌肉的控制。

  四、葫蘆絲的演奏技法

  葫蘆絲在演奏的某種程度上相對于竹笛、嗩吶等民族吹管樂器要簡單一些,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技法,這也是由于它構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卻好似極富表現力。葫蘆絲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幾種:

  1.吐音。吐音是葫蘆絲演奏中較重要的技法。吐音又分為單吐、雙吐、三吐三種。

  ①單吐。利用舌尖部頂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發音前狀態)截斷氣流,然后迅速地將舌放開,氣息隨之吹出。透過一頂一放的連續動作,使氣流斷續地進入吹口,便能夠獲得斷續分奏的單吐效果,完成單吐的過程。單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標示。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單吐又能夠分為斷吐和連吐兩種。

  ②雙吐。雙吐是用來完成連續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頂住前上腭,然后將其放開,發出“吐”字。簡言之,在“吐”字發出后,立即加發一個“苦”字,將“吐苦”二字連接起來便是雙吐。雙吐的符號是“TK”。

  ③三吐。三吐實際上是單吐和雙吐在某種節奏型上的綜合運用,符號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2.連音。連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適用于抒情如歌的樂句或樂段。用符號“⌒”(連音線)表示,連音線內的音除了吐第一個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連音時要強調連貫、流暢。

  3.滑音。滑音及技法在葫蘆絲演奏中被廣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圓滑、華麗的特點,應用滑音技法能夠模擬人聲和弦樂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三種。

  4.震音。利用震音技巧能夠獲得如同歌唱般的“聲浪”效果,極大的豐富音樂的表現力,是人們揭示內心活動、抒發內情緒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震音又有氣震音和指震音兩種。

  5.顫音。顫音是由兩個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現而構成。具體要求是原音發出后緊之后快速而均勻的開閉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號為“tr”或“tr~~~~”

  6.疊音、打音。兩種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關于它們的定義也是眾說不一。就是在某個音出現前的瞬間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高二度過三度的音,疊音用符號“又”表示,打音用符號“扌”表示。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61986.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