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杭州畫室   2021-09-07 18:27   197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問題: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是()。A.白居易B.韓愈C.劉禹錫D.杜甫答案:B【相關閱讀】中國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問題: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是()。

  A.白居易

  B.韓愈

  C.劉禹錫

  D.杜甫

  答案:B

  【相關閱讀】

  中國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同時涉及文學的思想資料,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這一運動發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卻在北宋。除韓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6人,即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都是北宋中期人。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我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明道。所謂道,就是與佛教、道教相對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這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基本觀點。他還將自我的主張貫徹于實踐,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運動公認的領袖。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的地位僅次于韓愈,其論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寫出超多散體文,取得與韓愈相當的成就。由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宣傳倡導和創作實踐,唐后期古文寫作極盛,質樸流暢的散體最后代替駢體,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韓愈的古文,本有“文從字順”和“怪怪奇奇”兩種風格,后追隨者們片面發展了韓文奇崛艱深的一面,古文運動逐漸衰落,駢文又在晚唐五代的文壇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北宋建國之初,柳開曾大聲疾呼恢復韓柳的古文傳統,但所繼承的則是唐代古文運動末流奇澀古奧的遺風,王禹偁也反對五代以來浮艷相尚的文風,但所見與柳開不一樣,他在提倡“韓柳文章李杜詩”的同時,把“傳道而明心”和“句易通、義易曉”作為古文寫作的標準,糾正了柳開等人文風的流弊。繼承王禹偁古文傳統而作出了較大貢獻、成為北宋古文運動中堅的是歐陽修等人。歐陽修等人也主張“文與道俱”,但已偏重于實用,而不專指遙遠的道統和空洞的性理,對四六文的駢偶形式,也采取了比較實事求是的靈活態度。歐陽修進一步開創了平易流暢、駢散結合的古文新體制,使其成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并為此后元明清諸代所遵循。歐陽修主持禮部考試的嘉祐二年(1057),是古文運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蘇軾、曾鞏和蘇轍都是這一年中的進士。再加上王安石、蘇洵,歐陽修周圍集結了一批優秀的古文家。內中各人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雖不盡相同,但在此前后,都寫出了不少成為后世典范的古文名篇。如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蘇軾的《留侯論》、《石鐘山記》、《赤壁賦》,蘇洵的《六國論》,曾鞏的《墨池記》等,文采斑斕,

  使宋文于此極盛。歐陽修重視獎掖后進,王安石、蘇軾皆出其門而相繼主盟文壇,宋文得以順利發展。嘉祐二年的科舉改革后,古文日益興盛,并從此代替駢文占據了文壇的主導地位以迄近世。唐代散文繼承了秦漢散文傳統,又具有題材更廣、與現實生活聯系更密切、文學性更強等新的特點。新的古文傳統構成以后,駢文并未銷聲匿跡。當代和后世仍不斷出現駢文作家和作品,古文家亦時或采用駢辭儷句作為藝術手段,只是駢文不再占據統治地位。由唐宋古文運動開始的古文新傳統,支配文壇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才被白話文所代替。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6198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