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義及其價值觀
引言
創客運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助推下,正風靡中國,掀起從生產制造到創意創新創業等領域的深層次變革。眾所周知,創客運動起源于美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成為美國,乃至全球蔚為壯觀的社會、經濟、教育、思想和文化現象,因此,有必要談論創客運動背后的文化因素及其力量。維基百科上指出當前創客文化的實質是基于技術創新和應用的DIY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代表了以技術為基礎的DIY文化在現當代的發展,體現了電子技術、機器人、3D打印、數控機床等在傳統金屬加工、木材加工和傳統手工藝中的應用。這一介紹突出了創客運動的時代和技術特征,但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因素?;诖?,下文從影響并界定主流美國文化的清教主義價值觀方面為讀者勾勒創客運動背后的文化因素及其力量。
清教主義的產生
16世紀前的歐洲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受到羅馬天主教的單一神權統治。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了基督教的一大分支:新教(Protestant),其教義和思想主要由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和約翰。加爾文(JohnCalvin)的神學觀點構成,主張人的“原罪論”和“命定論”,即人生是罪惡的,但人們可以通過自律(self-discipline)、內?。╥ntrospection)并虔誠閱讀《圣經》獲得心靈的“救贖”,從而成為上帝的“選民”。在英國,時任國王亨利八世(1509-1542)因為與羅馬教皇在政治觀點以及自己的婚姻問題上產生分裂,宣布脫離羅馬天主教,把新教作為英國國教,從而在政治上脫離了與羅馬教廷的聯系,擺脫了教皇對英國內政的干涉,然而在宗教教義和儀式上卻沒有相應的改革,引起了部分信仰加爾文教義的宗教改革派的不滿,并因此提出“凈化”(purify)和改革英國國教。他們的宗教思想被稱為清教主義(Puritanism),他們則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清教主義主張取消宗教等級差別,強烈反對天主教和英國國教中的主教制度(episcopacy),主張把國王任命的主教權力轉移到宗教委員會手中。清教主義與英國國教不僅有神學觀點的不同,更發展到文化價值觀的不同。例如:清教主義在安息日有嚴格的儀式,而詹姆士一世(16
03-1625)卻固執地堅持在那天游戲和狩獵。清教同英國國教的沖突也是英國革命(1640-1660)爆發的原因之一,因此又被稱為清教革命(PuritanRevolution)。革命期間,清教徒控制的國會廢除了主教,處死了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勞德(WilliamLaud)。直到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前,清教主義思想一直不斷地影響著英國教會。1620年,隨著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早期的英國移民把清教思想帶到了新大陸,由此,清教主義成為北美新英格蘭地區最為重要的宗教信仰,并塑造了其文化價值觀。
清教主義價值觀
長期以來,美國民眾對“工匠精神”、“DIY”和“技術及知識崇拜”的倡導和推崇源自其深刻的清教主義價值觀和信念,既,物質世界是邪惡的,精神世界是美好的,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基督教信仰的去神圣化,鼓勵人們發展創業精神以充分利用物質世界的資源和個人創造力,把消費性投入和支出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由此帶來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倡導勤儉節約、限制享樂和縱欲,從而讓生活更舒適。在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選民的象征。這種信念和當時北美大陸艱苦的自然條件結合起來,便孕育了勤奮工作的價值觀:面對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經開墾的處女地,不勞動不僅沒有收獲更可能危及個人的生存,而勤奮工作不僅為個人帶來利益,更促進了國家財富的積累和發展。正如歷史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1907)寫到:新英格蘭(美國)的習俗。。。。。。仍然保持著清教徒的品質和價值觀,在世界任何其它地方都很難見到對這一精神及其變化性和適應性更好的詮釋。清教徒精神成為新移民的信仰,并被普及到其它各州,成為照耀新大陸的永不熄滅的明燈??夏崴??;舨┖屯??;舨↘ennethHopper&WilliamHopper)(2007)在其著作《清教徒的禮物》一書中認為清教主義本質上是一套思維和做事方法,
這套方法可以跨種族、跨部落、跨國家,甚至跨宗教傳播。[1]馬克斯。韋伯(1904)認為“各種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們為基礎的關于責任的倫理觀念,在以往一直都對行為發生著至關重要的和決定性的影響”。[2]清教主義價值觀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工匠精神
肯尼斯?;舨┖屯;舨↘ennethHopper&WilliamHopper)(2007)認為擁有機械天賦、喜歡親力親為的“工匠精神”一直以來是美國社會所遵循的傳統價值觀之一。當然,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不是美國社會所獨有,英國著名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兼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不但提出了奠定美國價值觀基礎的'清教主義,還預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雄辯地論證了“技藝”(mechanicalarts)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重要性和意義,他指出以天性和經驗為基礎的“技藝”是不斷成長的生命有機體,從粗糙,到便利,再到華麗,時刻在發展、進步。他認為“肥沃的土壤、忙碌的車間和便捷的運輸”是任何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法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設計的工具和對“技藝”的熱愛。培根的清教主義價值觀被清教徒移民帶到美國,塑造了美國社會特有的性質和價值觀,正如1865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所評論:“意大利人是天生的音樂家,德國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學長,美國人是天生的工程師”。他在書中預言了人類登月,果不其然,1969年,美國人憑借其卓越的工程、技術力量率先實現了登月?!肮そ尘瘛币舶▊€人有義務利用周圍的世界和資源,為自己謀取幸福,因此,他們需要工具塑造世
界以實現其功用,還需要技能以生產并使用工具,也因此,技藝變得重要,工匠受到尊重。在這一清教徒價值觀的影響和熏陶下,早期美國移民充分利用其杰出的技藝天賦,創造了一系列發明,如圓鋸、螺旋槳、衣夾、震動掃把、削皮刀、漅絲機、脫殼機、炭爐、通風用窗框吊鐵、煙囪帽、脫粒機、龍門刨床、編織機、干草機、洗衣機等不勝枚舉的工具。
DIY傳統
清教主義使得早期的新大陸移民成為“有節制的、態度認真的、工作異常勤勉的勞動者,他們對待自己的工作如同對待上帝賜予的畢生目標一般”,“他們相信勞動和勤勉是他們對上帝應盡的責任”。因此,自己動手、親力親為成為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堅持并奉行的價值觀,正如清教徒培根所說“出身高貴不如勤奮努力”。盡管隨著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手工藝產品逐漸被由機床所代表的大規模生產取代,但美國人對手工藝的熱情和工匠精神依然保留著,他們喜歡修修補補,就像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我一門心思做農活、造釘子(托馬斯。杰斐遜曾開了一家造釘廠),政治全然消失?!薄度藱嘈浴返淖髡邷?。潘恩曾做過多年的胸衣匠,從政后,他也沒有荒廢手藝,把做胸衣當作閑暇時的消遣。如同富蘭克林,他骨子里依然是個工匠。眾所周知,作為工匠、發明家的富蘭克林的功名遠勝于其作為美國開國元勛的聲譽,社會學開山鼻祖馬克思。韋伯把富蘭克林描述為新教倫理或者說清教徒主義的化身和代言人。汽車工業在20世紀初發展迅速,美國因此被稱為“輪子上的國家”,而美國人迷戀汽車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在周末給汽車修修補補。20世紀60年代,美國公司總裁會把自己疏通水管寫進公司記事中,
以此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美國人”,即使在今天,美國的房子一般也用木頭建造,需要經常維修,而維修往往由房東自己動手。第30任美國總統卡爾文??铝⒅ピf“美國不承認任何貴族,除了工作的人”,他相信“工作證是進入貴族階層的唯一通行證”。
技術及知識崇拜
傳統美國社會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對技術和技術人才的重視,肯尼斯?;舨┖屯?。霍博(2007)認為這一特點深受十八世紀時的法國影響。法國對技術的重視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羅馬帝國時期,早在17世紀,在國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法國就成立了“科學學會”和“建筑學會”,并在1794年在合并相關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巴黎理工學院”,以培養技術精英。歷史學家認為,美國制造業蓬勃發展時期正是其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日益重視并效仿法國技術時期[3],因此,19世紀初,美國各地紛紛成立了理工學院和面向普通工人的技工學校。而這和清教主義所看重的技藝在本質上一脈相承、異曲同工。同時,美國社會對技術的熱愛也源自其北方數州在17世紀就普及了公立教育,因為早期的清教徒移民非常重視讀、寫和計算能力,他們認為讀、寫和計算能力跟日常生活的鏟子、推車等工具一樣,是日常生活的必需,這從1647年馬薩諸塞州強制通過的普及初等教育法案看見一斑。這一法案也迅速被新大陸上的其它大部分殖民地所效仿。相比之下,英國直到1890年威廉。格萊斯頓的《1870年教育法案》生效后才普及了初等教育,晚了近兩個世紀。教育的普及和對技術的重視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美國而不是英國奠定了基礎。戴維。沃爾什(DavidWarsh)(2
006)通過追溯困擾世人兩百多年的亞當。斯密的成本遞減悖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阿爾弗里德。馬歇爾和當代經濟學理論大師羅伯特。羅索、肯尼思。阿羅等人,并以保羅。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在其專著《知識與國家財富——經濟學說探索的歷程》(KnowledgeandTheWealthofNations–AStoryofEconomicDiscovery)一書中反復強調了當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即,創造財富的關鍵是新的想法(idea),而不是儲蓄、投資,甚至教育,這和保羅。羅默在1986年《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型》中提出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如出一轍,即,知識和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個人和社會財富積聚的基礎。[4]毫無疑問,對技術和知識的尊崇成就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強大。此外,清教主義價值觀也表現為對未來堅定不移的樂觀精神,并堅信難題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得到解決。這一精神的代表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用一句話精辟地概括了美國:“在新大陸,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的才能”。
結語
結合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各級政府對創新驅動的經濟轉型的期待和政策支持,全社會正形成創新創業風潮。教育領域也積極回應時代的召喚,在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引入并發展并慕課、創客教育等創新性教育理念和實踐,以期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引領國家“雙創”戰略。在此背景下,對正在重塑人類生產、生活的創客運動從文化上追根溯源,并傳播、深植創客文化理念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3]肯尼斯?;舨┖屯;舨?。清教徒的禮物[M]。東方出版社。2013。
[2]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戴維。沃爾什。知識與國家財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