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人公是誰
問題: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人公是誰
答案:關羽
【相關閱讀】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人公是誰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人物,后歸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三國演義中因對史書的誤解錯將其名改為單福),本是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國史書《魏略》中為徐庶作傳時依舊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學于儒家學舍。后
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于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為友。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之后這件事被藝術加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范被稱贊。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成語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打敗劉備,關羽也兵敗下邳與劉備失散。關羽因立誓保護哥嫂,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此后對關羽禮遇有加,但始終無法改變關羽的擇主之心。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在之后演化為為臣忠義的代表。其忠義形象在之后歷朝歷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時期更被稱頌至極致,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圣大帝”。
另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透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推薦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并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
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曹操的謀士荀彧,有王佐之才,其一生為曹操出謀劃策,舉薦人才。為曹操遠征指定戰略藍圖,亦在曹操出征時為曹操鎮守疆土。曹操初年,反暴臣董卓,救獻帝于危難,可謂亂世的一位愛國英雄。荀彧本質是一位忠漢臣子,他對曹操的支持是因為他認為曹操是保衛漢朝的英雄。然而之后,隨著曹操發展壯大,曹操的個人野心逐漸膨脹并表現出來。
最后在公元212年,曹操欲進封魏公,詢問與荀彧,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曹操十分失落,這種感情亦是相互的,荀彧也漸知曹操早已不復當年,不可能是興復漢室,力挽狂瀾的英雄。荀彧一生心力只為重興漢室亦是鏡花水月,化為一番泡影。同年,荀彧辭世,有憂慮而死說,亦有曹操賜死之說。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可謂最為悲涼。
身在曹營心在漢之關羽
公元200年,曹操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與劉備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后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之后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明白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
曹操最后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之后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于劉備,忠于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國志》里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