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一):
紅軍長征感人故事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向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最后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最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二):
長征感人故事:可敬的班長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于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饑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樣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之后,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三):
老紅軍后代代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村民
我是土生土長的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人,老家就在觀壽公祠旁邊,從小在那里長大,天天聽著老人們說著紅軍的英雄事跡。我的叔公們也參加了紅軍,但沒有回來。
1934年9月,在我們村東邊的松毛嶺,發生了著名的松毛嶺戰役。為支援戰事,當年紅屋區全民參戰,家家無閑人,戶戶無門板,僅南山鎮的紅屋區、大田區普通群眾就犧牲了三四百人。我們村此刻很多老房子里除了有著名的抗日漫畫群,還能看到很多的門和門板不配套,這都是老鄉們主動把門板給紅軍使用所造成的,這些都是歷史的印記。
在村里紅軍橋的紅軍征兵處,柱子上有一道刻痕,約為一個長槍加刺刀的高度,那是擴紅時期留下的。解放后,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悲壯的名字,叫:生命等高線。
我們鎮當年參加長征的有六七百人,到達陜北后僅剩9個人。我的書桌上一向放著一本《長汀縣南山公社革命烈士英名錄》,上面記錄著我們鎮650多位紅軍烈士。但是,650位多位烈士,發出去的烈士證卻只有200多本,為什么?因為很多烈士都沒有了親屬,無人認領了!
當年紅屋區塘背鄉有個老農叫羅云然,他有六個兒子。1929年,老人送兩個兒子參加紅軍犧牲了,1930年再送兩個兒子參軍也犧牲了,最后兩個兒子呢,又送去參軍,還是犧牲了,都沒了!他為了什么啊?!
我們鎮的長窠頭村,當年是鐘屋村的一個自然村,處于村里上松毛嶺戰場最便捷的通道——劉坑口,百來戶人家,400來人口,他們參加革命犧牲117人,紅軍家屬被殺35人,60多戶絕戶。
這個村里有位退休干部鐘宜龍,今年88歲,老人還自辦“家庭紅色展館”,天天在講紅軍、講傳統。老人他生在五杭村,本姓華。1929年,他的生父、生母因為他的大哥當紅軍被反動民團殺害。母舅們不忍心5個月大的他餓死,把他抱回長窠頭村的鐘家。由于他的三個親舅舅沒有老婆,就把他交給已經結婚的堂舅做養子。他的三個親舅舅和養父當了紅軍,先后都犧牲了。我想鐘宜龍老人就是一個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典范,雖然他的家族因為革命總共犧牲了40人,但他經常說:要想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后一代!
我以前訪問過很多老紅軍、老戰士,問得最多的就是“五年蘇維埃里,犧牲那么多人,幾乎每家都有,明明明白可能會死,為什么你們還跟著紅軍走呢?!”他們都用十分樸實的話回答我:共產黨、紅軍來了,我們有了活路、有了活的期望!我們跟著共產黨有出路!
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是紅軍長征的起始點,前年來訪的游客有10多萬,去年有15萬多,今年到10月份就已經超過20多萬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來,就抱著一個目的:緬懷革命先烈,重走長征之路,傳承長征精神!
我們村里有四個紅軍烈士紀念碑:兩個無名,兩個有名的。因為很多鄉親的親人犧牲在外面,他們不明白在哪里,就把烈士紀念碑當親人們的墳墓,常常過去祭奠。80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沒有忘記這些先烈!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每次講解你都充滿激情?我想,就是時常呈此刻我腦海里的紅軍英烈的精神不斷在激勵我。我深深感到,發揚長征精神就是遵從習總書記教誨:不忘初心,做好本職工作,在新長征路上走好每一步!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四):
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征故事50字左右
1952年1月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遇到4個正在滑冰的朝鮮少年。忽然一個名叫崔瑩的少年壓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羅盛教立刻脫掉棉衣,毫不猶豫地跳進冰窟窿里進行搶救。他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瑩。他竭盡全力用自我的頭將崔瑩頂出水面,這時戰友趕來把崔瑩救了上來。但羅盛教由于嚴寒,體力消耗殆盡,當他被人們救上來時,已經停止了呼吸。時年只有21歲。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五):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齊,不知在干什么。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能夠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和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貌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紅桃2的豐碑。
將軍什么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六):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于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饑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家伙但是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貌,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胡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準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最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立刻,情緒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此刻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么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先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我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樣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七):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饑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么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超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云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后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此刻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一樣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狀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最后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八):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長征的時候,肖彬在紅二方面軍6師18團9連當指導員。澤章壩遭遇戰中,他負了重傷。過草地的時候,上級給了他一匹馬,并安排連里的小通訊員吳玉民照顧他。
小吳這年剛剛16歲,個子不高,黑黑的,長得挺結實。別看小吳年齡小,但是很會照顧人。每到宿營地,他都先找到一塊干燥或者背風的地方,把自我那床補丁摞補丁的破被鋪在地上,扶肖指導員歇下后,立刻支起小鋁鍋燒開水,給指導員洗傷、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兒紅汞(這是當時他們部隊唯一的藥品)為指導員換藥。
部隊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吳的糧食袋越來越輕了。傷勢好一些,肖指導員開始硬撐著幫小吳打些下手,到了宿營地,小吳揀柴火燒上飯,然后肖指導員看著火,小吳就去放馬。
這幾天,小吳不用肖指導員燒火了,放馬走的時候,他總是帶上小鍋,說是能夠邊放馬邊燒飯,兩不耽擱。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來,把小鍋里熱騰騰的飯盛給指導員吃。指導員一讓他吃,他就笑著拍拍肚子說:“看,鼓鼓的,早吃飽啦!”
但是,指導員總是覺得小吳好象越來越瘦弱了。剛出發時,他每一天都馬前馬后跑來跑去,不明白什么是累似的,可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指導員讓小吳爬坡時抓著馬尾巴,小吳總是笑笑,堅持自我走。盡管他老是幫作笑容,可指導員卻看出他在瞞著什么。
這天傍晚,小吳安頓好指導員,又去放馬了。
肖指導員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傷,他只有慢慢地爬,被遠遠地落在了后頭。當他在一處小樹林追上小吳時,小吳正端著鍋,一口一口地吃著什么。
“小吳!”肖指導員輕輕喚了一聲。
小吳吃了一驚,一看是指導員,急忙把小鍋藏在了身后,稚氣地笑著問:“指導員,你怎樣來啦”
肖指導員沒有回答,仍然向前爬著。小吳趕緊起身扶他。指導員順手端起了小鍋。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導員用命令的口氣說:“把手拿開!”
小吳只好拿開了手。
肖指導員湊著火光向鍋里一看:天啊,這能叫飯嗎一鍋黑乎乎的草根樹葉,即使是饑腸轆轆的時候,見了它也就“飽”了,而這位只有16歲的小鬼,為了照顧戰友,自我竟用它來充饑……肖指導員的眼睛模糊了,這時,他的耳邊斷斷續續傳來小吳低低的哀求聲:“指導員,你別生氣,你批評我什么,我都理解……”
肖指導員能批評小吳什么呢他放下小鍋,一把將小吳緊緊地抱在懷里……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九):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饑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
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里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
“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明白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
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饑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
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那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拼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
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干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困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拼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
以前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我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期望和力量,讓給了自我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十):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亙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我從家里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后她自我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職責。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
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于讓他死嘛。決不能!”于是,再沒有多說什么,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
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藥的狀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里……隊伍來到山里的一座小橋時,仿佛春天正好等在那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
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能夠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之后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此刻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后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里。她墜落的聲音那么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
一去七十年!白云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
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