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核心
題目: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
A、實現清潔生產
B、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C、降低廢物排放
D、提高資源利用
答案:D
解析:
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
【相關閱讀】
循環經濟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目的是透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其生產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循環經濟
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透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貼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超多生產、超多消費、超多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因此,循環經濟是對“超多生產、超多消費、超多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征是:
相關特征
1、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2、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3、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5、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相關涵義
學術界從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范式、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等角度對循環經濟作了多種界定。
循環經濟的實施有三個層面可分為:小循環(企業內部)、中循環(企業之間)、大循環(社會化)。
狹義的循環經濟涵義
諸大建指出,循環經濟是針對工業化運動以來高消耗、高排放的線性經濟而言的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毛如柏認為,循環經濟是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的開放(或單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的“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解振華認為,循環經濟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馬凱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段寧認為,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任勇認為,循環經濟是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流動方式實施“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管理調控的、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模式
廣義的循環經濟涵義
范躍進、吳宗杰、李建民認為,循環經濟涵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追求這三個系統之間到達理想的組合狀態。馬世駿認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實質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與其棲息勞作環境、物質生產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吳紹忠認為,循環經濟就是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的循環機制,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中,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馮之浚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這種全新的范式與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質區別:從強調人力生產率提高轉向重視自然資本,強調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財富翻一番,資源使用少一半”,即所謂“四倍躍進”。吳季松認為,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增加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張錄強、張連國把循環經濟作為一個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自然系統復合構成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雜的系統進行研究,指出這個系統不是純粹自發地演化出來的,而是在把握自然生態系統、經濟循環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自組織規律后,人為建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廣義的循環經濟學
就是要研究這個人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規律和物質、能量、信息循環規律的綜合的知識體系。
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的實施務必有五大體系支撐。
1、資金的支撐。
2、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撐。
3、管理和監督的支撐。
4、技術的支撐。
5、循環經濟鏈條中的企業務必有經濟效益的支撐,務必盈利,務必不斷地增值擴大,才能保證循環經濟持久廣泛地開展下去。
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因此回收廢金屬、廢電子、廢塑膠,具有深遠的現實好處,對于企業來說,香港回收這些廢品又比國內回收更具有經濟好處,以為為企業減少關稅支出,同時又環保節能,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