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圖強的意思,發憤圖強造句
發憤圖強(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述而》。
“發憤圖強”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多指在長期的學習中所持有的一種精神,有奮發向上的意思,并能通過努力有所成就。含褒義,通常和“自力更生”連用。
發憤圖強,出處解釋和例句
發憤圖強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發憤圖強解釋: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也作“發奮圖強”。
發憤圖強出處: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述而》)
后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發憤圖強”。
成語故事
子年老時,開始周游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葉縣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
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么回答,就沒有作聲。之后,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忘記了吃飯,樂于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于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成語寓意
凡處逆境之時,如果一味埋怨上天不公,徒羨他人際遇,就只能深陷于命運的泥淖,直至沉淪。唯有發憤圖強,勇于超越種種阻撓,才能手握命運之舵,駛向成功彼岸。
成語辨析
發憤圖強—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鞍l憤圖強”和“臥薪嘗膽”都有“決心努力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意義不同。“臥薪嘗膽”有立志報仇雪恨的意思,“發憤圖強”則沒有這種意思。二是用法不同?!芭P薪嘗膽”是比喻性的,“發憤圖強”是直陳性的。三是語體色彩不同?!芭P薪嘗膽”多用在書面語里,“發憤圖強”在口語或者書面語里都常用。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發憤圖強”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多指在長期的學習中所持有的一種精神,有奮發向上的意思,并能通過努力有所成就。含褒義,通常和“自力更生”連用。
發憤圖強例句:
現代·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越是發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p>
現代·何其芳《〈膽劍篇〉印象》:“第三幕第四幕戲是寫勾踐回到越國以后,吳國的侵占和越國人民的矛盾更加深化,勾踐怎樣和人民一起發憤圖強,準備復仇?!?/p>
雷鋒《雷鋒日記選〈一九六二年四月四日〉》:“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一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p>
發憤圖強近反義詞
發憤圖強近義詞:奮發圖強 發奮圖強 臥薪嘗膽 努力拼搏 艱苦奮斗 積極向上 高瞻遠矚 自強不息 茁壯成長 奮發有為 嘗膽臥薪 發揚蹈厲 聞雞起舞 力爭上游
發憤圖強反義詞:胸無大志 無所作為 妄自菲薄 得過且過 好吃懶做 玩物喪志 茍且偷安 自暴自棄 茍且偷生 哀莫大于心死
發表于2022-12-08 at 14:46 沙發
發憤圖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