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
[先秦] 詩經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分類標簽:
諷刺詩
【1】羔裘:羊皮襖。羔:羊之小者。
【2】袪(qū):袖口,豹祛即鑲著豹皮的袖口。
【3】自我人:對我們。自,對;我人,我等人。居(jù )居:即“倨倨”,傲慢無禮。
【4】維:惟,只。
【5】子:你。
【6】故:指愛。或作故舊,也通。
【7】褎(xiù):同“袖”,衣袖口。
【8】究究:心懷惡意不可親近的樣子,指態(tài)度傲慢。
作品賞析
【注釋】:
[1]:音去,袖。自我人:我的人
居居:即倨倨,傲慢無禮
究究:音求,仇的借字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潤澤,形容羔裘柔軟而有光澤。
【3】洵(xún):信,誠然,的確。
【4】侯:美。
【5】其:語助詞。
【6】舍命:舍棄生命。
【7】渝:改變。
【8】豹飾:用豹皮裝飾皮襖的袖口。
【9】孔武:特別勇武。孔,甚;很。
【10】司直:負責正人過失的官吏。
【11】晏:鮮艷或鮮明的樣子。
【12】三英:裝飾袖口的三道豹皮鑲邊。
【13】粲(càn):光耀。
【14】彥(yàn):美士,指賢能之人。
羔裘
[先秦] 詩經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分類標簽:
諷刺詩
作品賞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時穿的官服。《詩經》中通過描寫羔裘來刻畫官員形象的詩有好幾首,如《召南·羔羊》《唐風·羔裘》《檜風·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樣。
《鄭風·羔裘》這首詩,起筆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體而微地描寫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質地是如何的潤澤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裝飾是如何的鮮艷漂亮。然后才贊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內在美,寫外在美的目的是通過對羊皮袍子的仔細形容,和對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贊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員有正直美好能舍命為公的氣節(jié),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義的品格。總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畢現,這位官員才德出眾,不愧是國家的賢俊。外在美、氣質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統(tǒng)一。這樣理解符合認為此詩主旨為贊美優(yōu)秀官吏的說法。
如果說此詩有諷刺意味,那就是說,在詩中,禮服的高貴華麗襯托著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飾的華美同時也象征著君子高貴的人品。在作者看來,古代的卿大夫確實是這么回事;但是,一聯系鄭國當時的現實,滿朝穿著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話,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說,都不稱其服。這樣,作者贊古諷今的作詩命意就凸現出來了。因為衣裳總是人穿的,從衣裳聯想到人品,再自然不過了。至于一個人的品質、德性要說得很生動、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詩作者的聰明之處,也在這里。他用看得見的衣服的外表,來比喻看不見、感得到的較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極為高明的。比如,從皮袍子上的豹皮裝飾,聯想到穿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貼切,極為形象。但如果當作一首諷刺詩來說,有些過于含蓄,以至千百年來聚訟不已。
【1】羔裘:羊羔皮襖。
【2】逍遙:悠閑地走來走去。
【3】朝(cháo):上朝。
【4】不爾思:即“不思爾”。
【5】忉(dāo)忉:憂愁狀。
【6】翱翔:鳥兒回旋飛,比喻人行動悠閑自得。
【7】在堂:站在朝堂上。
【8】憂傷:憂愁悲傷。
【9】膏(gào):動詞,涂上油。
【10】曜(音耀):照耀。
【11】悼:悲傷。
羔裘
[先秦] 詩經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作品賞析
古今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全詩表達了身處末世的臣子深切而無奈的心痛感覺及深切思慮。
詩首章“羔裘逍遙,狐裘以朝”兩句看似敘述國君服飾,但言語間充滿感情色彩。錢澄之分析說:“《論語》:狐貉之厚以居。則狐裘燕服也。逍遙而以羔裘,則法服為逍遙之具矣。視朝而以狐裘,是臨御為褻媟之場矣。先言逍遙,后言以朝,是以逍遙為急務,而視朝在所緩矣。”(《田間詩學》)這段分析為讀者更深一層地理解詩旨提供了門徑。即便是大國之君,身處盛世,不以儀禮視朝,不以國事為務,猶為不可,更何況當時檜國“國小而迫”,周邊大國正虎視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處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讓人心存焦慮。“豈不爾思,勞心忉忉”,這是身處末世的臣子深切而無奈的心痛感覺。
第二章詩意與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環(huán)往復中更讓人感受到詩作者對國之將亡而檜君仍以逍遙游宴為急務的昏庸行為的幽遠綿長之恨。
詩末章一改平鋪直敘的路子,選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潤發(fā)亮猶如膏脂的細節(jié)性情景,擴展了讀者的視覺感受空間,使詩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讀者的物象基礎。在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純凈而富有光澤的羔裘,人們會贊嘆它的雍容華美和富麗堂皇之氣,但在詩人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樣在日光下熠熠發(fā)亮的羔裘是這樣的刺眼,令人過目之后便難以忘懷,這難以忘懷之中又無法抹去那份為國之將亡而產生的憂憤之情。“豈不爾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為你費盡思慮,怎么會離君而去心中卻時時閃現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國,作為國之大夫,無法選擇國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離去,思緒卻無法一刀兩斷,這便是整首詩充滿“勞心忉忉”“我心憂傷”“中心是悼”層層推進式的憂傷和愁苦的歷史原因。
全詩沒有風詩中常用的比興手法,敘事也顯得急切且繁復,但從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確實可以感受出詩作者的深切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