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為二的意思,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哲學原理
一分為二,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fēn wéi èr,哲學用語,意思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出自《皇極經世緒言》。
一分為二,出處解釋和例句
一分為二拼音:
「yī fēn wéi èr」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一分為二解釋:
哲學用語,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積極方面,也看到消極方面。
把事物分成兩個。哲學上指事物作為矛盾著的統一體,有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也指全面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積極方面,也要看到消極方面。
一分為二出處: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卷七:“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客觀看待問題。
一分為二例句:
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客觀公正。
我們看問題要全面,要一分為二,不要因為人家有缺點,就認為人家一無是處。
一分為二近反義詞
一分為二近義詞:不偏不倚 一刀兩斷 兩極分化
一分為二反義詞:相提并論 合而為一 相提而論
一分為二成語接龍
一分為二 二豎為虐 虐老獸心 心中無數 數白論黃 黃雀銜環 環堵蕭然 然荻讀書 書不盡意 意在言外 外方內圓 圓頂方趾 趾踵相接 接袂成帷 帷燈匣劍 劍態簫心 心慈手軟 軟硬兼施 施命發號 號啕大哭 哭天抹淚 淚迸腸絶 絶甘分少 少不經事 事過境遷 遷善遠罪 罪惡昭著 著述等身 身敗名裂 裂裳裹膝 膝癢搔背 背恩棄義 義憤填胸 胸懷磊落 落落穆穆 穆如清風 風清月白 白玉無瑕 瑕瑜互見 見危致命 命途多舛 舛訛百出 出一頭地 地大物博 博學多聞 聞風破膽 膽戰心驚 驚肉生髀 髀里肉生 生不遇時 時運不濟 濟世之才 才貌兩全 全神貫注 注玄尚白 白叟黃童 童顏鶴發 發縱指使 使愚使過 過時黃花 花攢綺簇 簇錦團花 花天錦地 地塌天荒 荒誕不經 經驗之談 談笑風生 生生不息 息交絕游 游刃余地 地平天成 成人之美 美芹之獻 獻替可否 否終則泰 泰山壓頂 頂天立地 地下修文 文行出處 處高臨深
一分為二相關謎語
“ 一分為二”為謎底的謎語
1.1比2(打一成語)
2.二分之一(打一成語)
3.三十秒(打四字常用語)
4.二(打一成語)
5.中垂線(打一哲學用語)
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哲學原理
“一分為二合二為一”是一種哲學原理,它指的是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先從單一的狀態發展為多元的狀態,然后再合并成單一的狀態。
這種哲學原理常常被用來描述事物的發展過程,也常常被用來解釋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
“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哲學的重要概念。偉大導師毛澤東主席和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對此有很多論述。我們介紹“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出處、含義和來龍去脈,并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做出結論。
關鍵詞:哲學 一分為二 合二而一 毛澤東 楊獻珍
“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是哲學的重要概念。它們互相區別,又互相關聯。
“一分為二”指任何統一體都可以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
“合二而一”既指兩個緊密聯系的對立面會合成一個整體,又指兩個對立面的斗爭會調和、消解。
我們先詳細介紹“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來龍去脈,再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論述
中國古代幾個哲學家、思想家提出和闡述過“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這兩個哲學概念。
最早明確提出“一分為二”概念的是隋末唐初的醫學家、道學家楊上善(公元589年-681年)。他在注釋《黃帝內經·太素》時說:“一分為二,謂天地也。”這里,“一分為二”指自然界分成“天”和“地”;又可以指“一分為二”是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但是,楊上善沒有對“一分為二”進行解釋、闡述。
第一個闡述“一分為二”理論的哲學家是北宋邵雍(公元1011年-1077年)。他在《皇極經世緒言》卷七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這里,“太極”指宇宙,“二”指陰陽,“神”指自然規律。邵雍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一分為二為陰和陽,這是自然規律。
邵雍又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里表明,邵雍的“一分為二”是一個事物分割為兩個對立面的意思。
第一個既闡述“一分為二”又闡述“合二而一”的哲學家是北宋的張載(公元1020年-1077年)。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歷代傳頌不衰。
張載認為,宇宙充滿“氣”。他在《正蒙·太和》中說:“虛空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他在《正蒙·語錄抄》斷定,“氣”是“物”:“今盈天地之間者,皆物也。”
張載在《正蒙·太和》中進一步推斷:“一物兩體”,“有象斯有對”,在統一的事物中,有兩個對立面;“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由此可見,張載認為:一個整體,既“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
北宋思想家程顥(公元1032年-1085年)說:“萬物莫不有對”。程頤(公元1033年-1107年)說:“天下無不二者”。程顥、程頤講的都是世界萬物,“一分為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公元1019年-1086年)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構成的;每一個事物整體都一分為二,“五行之為物,皆各有耦”,“耦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于無窮”(《洪范傳》)。
南宋思想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在說明“理一分殊”時認為:“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無窮,皆是一生兩爾。”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說:“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在《太和篇注》中,對宇宙的物質性和“一分為二”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宇宙空間充滿“氣”:“虛空者,氣之量”,“凡虛空皆氣也”。他進一步推斷,“一分為二”,一“氣”化為“陰”和“陽”:“以氣化言之,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在《動物篇注》中,王夫之說,兩個對立面的斗爭會調和、“合二而一”:“乃其究也,互以相成,無終相敵之理。”
(二)方以智和楊獻珍對“合二而一”的論述
明確的“合二而一”這個概念最早由明末清初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公元1611年-1671年)提出,初見于《東西均》。
在《東西均》中,方以智說:“交也者,合二而一也”;“盡天地古今皆二也”,“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者”。“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兩端中貫”。“所謂相反相因者,相相勝而相成也”。
這里,方以智已經提出了“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觀點,強調了“合二而一”。
方以智認為,“合二而一”是以“一必有二”為前提,每一事物皆有對立的兩個方面,相反相因,由此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
在《三征》篇中,方以智提出了交、輪、幾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輪也者,首尾相銜也;凡有動靜往來,無不交輪,則貫合于幾可征也”。這說明在事物矛盾運動中人們可以把握發展趨勢,取得預期結果。
現代哲學家楊獻珍((1896年-1992年,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受方以智“合二而一”的啟發,詳細地闡述了他自己的“合二而一”理論。
1963年3月,給高級黨校61班學員講授《唯物主義引言》時,楊獻珍第一次使用了“合二而一”的概念。他說,事物既是“一分為二”的,也是“合二而一”的。
1963年11月,在給高級黨校學員和工作人員講授《認識論》時,楊獻珍說:“對立面的統一、矛盾的統一的意思就是說,兩個對立面是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學對立統一規律,就是要學會把兩個對立的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本事。要經常記住事物的兩個側面是不可分地聯系著的,經常記住在對立面的統一中去把握對立面。”
1964年4月,楊獻珍在高級黨校新疆班講課的時候,進一步地發揮了“合二而一”的論點,把它講得更加系統、更加完整了。下面是楊獻珍在新疆班講課時所說:
什么叫對立統一規律?中國有句古話叫“合二而一”。“合二而一”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簡明表述。中國先賢哲學家提出了“合有無謂之元”,“不有兩,則無一”以及“合二而一”的思想,……。在天地間沒有任何東西不在自身中包含著存在和非存在。這里的“有”和“無”,同“陰”和“陽”這樣的字眼一樣,可作為符號看。……“元”即統一的意思,而“統一”則為不可分性的意思。“對立面的統一”,即對立面的兩個東西本來是不可分離地聯系著。
對立物的統一,意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或矛盾構成的,不是鐵板一塊,“一分為二”,“合二而一”,“二本于一”。在認識里,有“一分為二”這句話,同上句是一個意思。“合二而一”是世界觀,“一分為二”是方法論。
辯證法不應當只講斗爭性,不講目的性;不應當只講“一分為二”,不講“合二而一”。辯證法只提“一分為二”,不提“合二而一”,是只要斗爭性,不要同一性。只講斗爭,不講團結的理論,是閹割了辯證法的全面性,因此是打人的理論。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主席已經在1957年11月提出了“一分為二”的論斷。楊獻珍當然知道“一分為二”是毛主席提出的。楊獻珍說“一分為二”是“打人的理論”,矛頭所向,顯而易見。
(三)毛澤東對“一分為二”的闡述和發展
在中國現代,毛澤東主席首次對“一分為二”進行了通俗的闡述和實質性的發展。
毛主席有時把“一分為二”稱為“兩分法”、“兩點論”。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應當承認,總是有優點和缺點這兩點。我們黨的支部書記,部隊的連排長,都曉得在小本本上寫著,今天總結經驗有兩點,一是優點,一是缺點。他們都曉得有兩點,為什么我們只提一點?一萬年都有兩點。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毛澤東選集》第5卷)
1956年1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總結講話中說:“一點論是從古以來就有的,兩點論也是從古以來就有的。這就是形而上學跟辯證法。”(《毛澤東選集》第5卷)
1957年3月12日,毛主席指出:“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統一體總要分解為不同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具體條件下,內容不同,形式不同罷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可分的。”(《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957年11月18,毛澤東在蘇聯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一分為二”。毛澤東主席說:“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辯證法。”毛主席的這個講話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標題是《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
1963年在《加強相互學習,克服固步自封、驕傲自滿》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必須具備對于成績與缺點、真理與錯誤這個兩分法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
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普遍認為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質單位。毛澤東根據哲學原理,對此不以為然。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請李四光、錢三強等科學家講科學技術。當錢三強講到原子核組成時,毛澤東問:“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嗎?”錢三強回答:“是這樣。”毛澤東又問:“質子、中子又是什么東西組成的呢?”這一問把錢三強難住了。錢三強停了一會兒說:“根據現在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澤東微笑著說:“從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你們信不信?”毛澤東又自信地說:“你們不信,反正我信。現在,實驗室里還沒有做出來,將來,會證明它們是可分的。”
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對幾個哲學工作者說:“世界是無限的。時間、空間是無限的。空間方面,宏觀、微觀是無限的。”
科學發展的事實正在說明毛主席論斷的正確性。1955年之后,物理學家發現了比質子、中子、電子更小的微粒;質子由夸克組成。對于毛主席“微觀是無限的”觀點,當代物理學家分成兩派,一派贊成毛主席的觀點,另一派反對毛主席的觀點。
(四)結論和推論
我們把上面的敘述歸納一下,并進行推理,得到下列結論:
(1)“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都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概念。“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
(2)“一分為二”主要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任何統一體都可以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用矛盾論的語言,“一分為二”指事物作為矛盾著的統一體,有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分為二”還指在分析總結工作(項目進展、計劃執行、戰役實施等)、看待人和社會群體的時候,既看到正面,又看到反面;既看到優點、成績,又看到缺點、錯誤。這時,“一分為二”又稱為“兩點論”。
(3)“合二而一”有三層意思:一是指有密切相關性的兩個事物在適當條件下可以組成,或融合,或產生,或變化成一個新的事物;二是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任何統一體的兩個對立面都是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三是指統一體的兩個對立面都斗爭在適當條件下會互相調和、消解。
(4)對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任何統一體,“一分為二”是普遍的,絕對的,貫穿始終的;“合二而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把“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并列為兩個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學概念,是不妥的;說“合二而一”是世界觀,“一分為二”是方法論,更是錯誤的。
發表于2023-12-13 at 15:58 沙發
衍字一分為二
一分為二 yim
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哲學原理
一分為二漫畫
一分為二用分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