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蒿里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寫時事。蒿里,指死人所處之地。
【2】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
【3】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
【4】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黨羽。
【5】初期:本來期望。
【6】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7】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
【8】咸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9】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10】躊躇:猶豫不前。
【11】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為“雁行而躊躇”。
【12】嗣:后來。
【13】還:同“旋”,不久。
【14】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生了內部的攻殺。
【15】“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為帝。
【16】“刻璽”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并刻制印璽。璽,印,秦以后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17】“鎧甲”句:由于長年戰爭,戰士們不脫戰服,鎧甲上都生了虱子。鎧甲,古代的護身戰服,金屬制成的叫鎧,皮革制成的叫甲。蟣,虱卵。此句以下描寫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
【18】萬姓:百姓。
【19】以:因此。
【20】生民:百姓。
【21】遺:剩下。
蒿里行
[魏晉]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分類標簽:
戰爭詩
憂國憂民
作品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兇作亂,義士討伐,形勢大好。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是說義士們起初希望結成聯盟,心向著漢室,即通過討伐這一舉動來平定叛亂,擁護漢室。(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
詩人對此事的態度怎樣呢?“義士”“討”“群兇”這些詞語表明詩人是憎惡董卓等人作亂,渴望國家統一。
中間六句是交代這有關討伐的情況: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導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袁術分裂,自立為帝;而袁紹也陰謀廢掉漢獻帝,立劉虞為帝;他們搞分裂、謀私利,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貌合神離、互相觀望,畏縮不前、按兵不動甚至是自相殘殺。
詩人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怎樣呢?悲憤、失望;把矛頭指向了“二袁”,顯示出作者的非凡謀略和遠見卓識。
最后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害:由于連年戰爭,將士的鎧甲不離身,長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內都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著這荒涼、凄慘、慘絕人寰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喊:“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體現了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這首詩描述了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可是,這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家給破壞了。當時各郡雖然大軍云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為幌子,行爭霸稱孤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井對以此造成的戰亂,予以嚴厲的抨擊。詩的結尾描繪出因戰爭而造成的凄涼悲慘的畫面,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百不余一,使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痍瘦,哀鴻遍野。到處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內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這一慘絕人寰的圖景,詩人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呼喊。
《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
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