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杭州畫室   2021-09-24 19:56   441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古詩十九首[漢]漢無名氏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作品賞析【1】皎:本義是潔白明亮。此處用引申義,為光照耀的意思。【2】羅床幃:指用羅制成的床帳

  古詩十九首

  [漢] 漢無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作品賞析

  【1】皎:本義是潔白明亮。此處用引申義,為光照耀的意思。

  【2】羅床幃:指用羅制成的床帳。

  【3】寐:入睡。

  【4】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5】客:這里指詩人自己。

  【6】彷徨:徘徊的意思。

  【7】告:把話說給別人聽。

  【8】引領:伸著脖子遠望。

  【9】裳(cháng)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

  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寫,《古詩十九首》中

  《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現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

  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

  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

  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

  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

  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

  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是過于耀眼

  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

  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

  “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

  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呢?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

  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為何又說“不

  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

  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游子為

  什么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

  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

  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

  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

  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

  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

  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

  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

  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

  ,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

  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

  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

  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

  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

  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

  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

  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

  ,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

  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

  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

  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

  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

  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

  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張鐵明)

  ----引自"國學網站"[url=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109559.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