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什么意思(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杭州畫室   2024-01-04 21:53   540 人閱讀  1 條評論
摘要:

百聞不如一見拼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百聞不如一見解釋: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百聞不如一見出處:《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

百聞不如一見什么意思(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本義是聽到很多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聞:聽見),表示親眼看到的遠比聽別人說的更為確切可靠。該成語一般獨立成句,有時也作定語、賓語。

百聞不如一見,出處解釋和例句

百聞不如一見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百聞不如一見解釋:

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百聞不如一見出處: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成語“百聞不如一見”即出自于此。

成語故事

漢武帝后期,聚居在西北部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大。

宣帝期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漢朝的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大漢中央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

漢宣帝召集群臣商議,詢問誰愿領兵前去邊關退敵。話音剛落,一位七十六歲的老將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要求前往。這位銀須飄飄的老將就是曾經與羌人打過幾十年交道的趙充國。漢宣帝非常高興,問他要帶多少人馬。趙充國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然親眼一見。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計算好的。由于兩地相距太遠,一時難以計算,所以,我想親自到那里看看,定下攻守方案,畫好地圖,再上奏。”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支偵察部隊渡過洶涌澎湃的黃河,刺探敵情去了。路上,碰到了小股敵軍,漢軍奮勇沖殺,俘虜了不少羌兵將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主要目的是探明敵人的情況,如果逞一時之勇,緊追不舍,孤軍深入敵人腹地,難免要吃大虧。”將士們聽了,都很佩服老將軍的遠見。趙充國觀察了地形,掌握了敵軍的兵力部署,又從俘虜口中了解到許多敵人內部的情況,這才制定出駐兵屯守、整治邊關、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打敗了來犯的羌人,恢復了西北邊疆的安定。趙充國不信道聽途說,親臨實地查看的作風,為后人所效仿。

成語寓意

“百聞不如一見”充分體現了趙充國重視調查、實事求是的精神,這正是他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遇到任何事情,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獲得真切的體會和經驗,這是十分重要的。而“百聞不如一見”,并不限制于軍事方面,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眾說紛紜,人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獨立的思想,就會被他人思想主宰。無論聽別人說多少次,都不如自己親身經歷一次。為人處事,不止是別人要求做才做,而是別人沒要求做也爭著去做。這樣,才做得有趣味,也就會有收獲。

成語辨析

百聞不如一見—耳聞不如目見

兩者都表示聽到的不如親眼看見的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常可換用。區別在于:“百聞不如一見”是“聽到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親自見上一次”的意思,較諸“耳聞不如目見”,更強調了親眼看見的重要性,語義更重。

百聞不如一見例句:

成文用法

“百聞不如一見”本義為聽到很多次,還不如親眼見到一次。表示耳聞不如眼見可靠。該成語一般被引用,獨立成句;有時作定語置于“(真)是”之后,作賓語。

示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也久聞玄妙觀是個名勝,樂得去逛一逛。誰知到得觀前,大失所望,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近代·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百聞不如一見。”

現代·劉醒龍《赤壁》:“沒等程汝懷介紹完,那胡高參便連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聞不如一見,我看天下沒有第二人能寫得了這一全字。’”

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百聞不如一見。(《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

百聞不如一見,這次參觀,我才真正理解了大慶人艱苦的創業精神。

近反義詞

近義詞: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 千聞不如一見 耳聞不如目見

反義詞:道聽途說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45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

  1. 麥卡斯中文網
    麥卡斯中文網【站長】 @回復

    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什么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
    百聞不如一見 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英文
    百聞不如一見鐘情
    百聞不如一見蘋果輸入法是什么意思
    蘋果輸入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蘋果手機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