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毛反裘的意思,愛毛反裘造句
愛毛反裘(拼音:ài máo fǎn qi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漢·劉向《新序·雜事》。
愛毛反裘(反裘:反穿皮衣,皮毛朝里)指因愛惜皮毛而將皮衣反著穿,比喻不重視事物的根本,因小失大,本末倒置。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愛毛反裘,出處解釋和例句
愛毛反裘拼音:
「ài máo fǎn qiú」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愛毛反裘解釋: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愛毛反裘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邪?’”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愛毛反裘”。
成語故事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他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任用李懂、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的霸主和戰國初期的強國。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見路上一個人反穿著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裝以毛朝外為正),背著一捆柴火行走。文侯問他:“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皮表背柴呢?”那人說:“因為我太愛惜皮裝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說:“你難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壞了,皮裘上的毛也就失去依托了嗎?”
后來有一年,魏國東陽地區交納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十倍,為此滿朝大臣都向魏文侯表示祝賀。但魏文侯卻憂心仲,說:“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沒有增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了十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向國家上交賦稅也是有比例的。這一定是當地官員盤剝得來的。我心里志態不安,擔心這樣下去,國家不會安定,你們為什么要向我祝賀呢?
魏文侯繼續說:“這就像我遇見那個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為愛惜皮裘的毛,卻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就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大臣們聽后深受啟發。
成語寓意
古語有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為愛惜皮裝上的毛而忽略其根本的皮,無疑是本末倒置。如果失去了基礎的“皮”,那么其依附在“皮”上的一切自然就會不復存在。成語告訴人們,不要被眼前的一些小利蒙蔽雙眼,做出本末倒置的事情。遇到問題時,看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分輕重緩急,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而不至于本末倒置“愛毛反裘”。
愛毛反裘例句:
成文用法
“愛毛反裘”(反裘:反穿皮衣,皮毛朝里)指因愛惜皮毛而將皮衣反著穿,比喻不重視事物的根本,因小失大,本末倒置。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運用示例
北朝·齊·魏收《魏書·高祖紀上》:“而牧守不思利民之道,期于取辦,愛毛反裘,甚無謂也。”
《人民文學》1995年第2期:“仲琳笑笑說:‘為省十幾萬,丟掉幾百萬,這種愛毛反裘之舉,也只有我們可愛的國人能做。’”
發表于2022-11-04 at 13:17 沙發
愛毛反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