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遜的意思,什么叫出言不遜
出言不遜(拼音:chū yán bù xù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張郃傳》。
出言不遜指說話傲慢、無禮傷人;比喻說出的話非常不謙恭。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出言不遜,出處解釋和例句
出言不遜拼音:
「chū yán bù xùn」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出言不遜解釋:
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
出言不遜出處: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圖慚,又更讒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出言不遜”。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有個名叫張郃的人,早先是袁紹手下的一員戰將。有一次,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大戰。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督運糧草,囤積在烏巢。曹操獲悉這一情況后,便派兵趕往烏巢襲擊淳于瓊。張郃勸諫袁紹說:“曹操兵士雖然比我軍少,但都是精兵,萬一淳于瓊守不住烏巢,就糟了,我認為應該派重兵支援烏巢。”袁紹的另一名大將郭圖說:“張郃說的不是好計策。我看應該先襲擊曹操的大本營,這樣,曹操一定會回去救援,烏巢之圍便不解自破了。”
張郃聽了郭圖的意見,不以為然地說:“曹操兵營易守難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瓊被擒,我們斷了糧草,就輸定了。”袁紹覺得自己的兵力遠勝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圖的軍事策略,只派遣小部隊支援淳于瓊,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嚴密防守,袁紹一時半會很難將曹操的大本營攻破。曹操襲擊烏巢成功,用大火燒了袁紹屯在烏巢的糧草,這一來,袁紹的軍心動搖,不戰自敗。
郭圖知道這次失敗是由于自己的計策不當造成的,便采取惡人先告狀的辦法,向袁紹誣告說:“張郃對吃了敗仗竟然幸災樂禍,說話也很傲慢無禮。”張郃知道后,生怕袁紹遷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對曹操說:“郭圖對袁紹說我幸災樂禍,出言不遜,我只能來投奔您了。”曹操說:“你來投奔我,就像韓信投奔劉邦一樣正確。”后來,張郃成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戰將,立下了不少戰功。
成語寓意
袁紹自感兵力遠勝于曹操,無論是對下屬的不同建議,還是對當時的戰爭形勢,都缺乏客觀地分析,最終導致戰場失利。后又缺乏辨別能力,聽信小人郭圖的一面之詞,使張郃有性命之憂,轉而投奔曹操。成語告訴人們,待人應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更不可出言不遜。
成語辨析
出言不遜—出口傷人
“出言不遜”與“出口傷人”意義相近,都是指在語言上冒犯了別人;區別在于“出言不遜”側重于說話沒有禮貌;“出口傷人”則是側重于用言語辱罵他人。
出言不遜例句:
成文用法
“出言不遜”指說話傲慢、無禮傷人;比喻說出的話非常不謙恭。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一:“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神童,起送至京。因出言不遜,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隣人與他爭論,他出言不遜,隣人就把他毒打不休。”
他出言不遜,當然不會受歡迎。
他出言不遜,頂撞老師,因而被處罰了。
出言不遜近反義詞
出言不遜近義詞血口噴人 出言無狀 大吹大擂 大言不慚 破口大罵 口出不遜 惡語傷人 出口傷人 囂張氣焰
出言不遜反義詞必恭必敬 平易近人 溫文爾雅 畢恭畢敬 文質彬彬 卑辭厚禮 溫柔敦厚 彬彬文質 彬彬有禮
成語接龍
遜志時敏 敏而好學 學非所用 用盡心機 機杼一家 家亡國破 破觚斫雕 雕風鏤月 月圓花好 好自為之 之死靡二 二龍戲珠 珠璧聯輝 輝煌金碧 碧血丹心 心安理得 得寸則寸 寸鐵殺人 人神共嫉 嫉閑妒能 能伸能屈 屈打成招 招風惹雨 雨收云散 散帶衡門 門生故舊 舊調重彈 彈丸脫手 手零腳碎 碎瓊亂玉 玉液金波 波委云集 集思廣議 議論紛紛 紛紛攘攘 攘肌及骨 骨化風成 成年古代 代馬依風 風車云馬 馬如流水 水中著鹽 鹽梅之寄 寄跡山林 林下風氣 氣急敗喪 喪心病狂 狂瞽之言 言人人殊 殊涂同歸 歸正首丘 丘山之功 功高蓋世 世代書香 香象絕流 流落江湖 湖光山色 色授魂與 與虎添翼 翼翼小心 心寒膽戰 戰天斗地 地下修文 文章宿老 老于世故 故劍情深 深情厚誼 誼不容辭 辭尊居卑 卑躬屈膝 膝行匍伏 伏首貼耳 耳不旁聽 聽其自流 流言惑眾 眾毛飛骨 骨瘦如豺 豺狼野心 心如木石
謎語
“出言不遜”為謎底的謎語
1.盡說高興事(打一成語)
發表于2022-12-08 at 13:18 沙發
出言不遜
v出言不遜猜一肖
什么叫出言不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