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目虎吻的意思,鴟目虎吻造句
鴟目虎吻(拼音:chī mù hǔ wě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
鴟目虎吻(鴟:鷂鷹,一種猛禽)指目光似鷂鷹,嘴形像猛虎;形容人相貌陰險兇惡。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
鴟目虎吻,出處解釋和例句
鴟目虎吻拼音:
「chī mù hǔ wěn」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鴟目虎吻解釋:
鴟:鷂鷹,一種猛禽;吻:嘴唇邊。形容人相貌陰險兇惡。
鴟目虎吻出處:
《漢書·王莽傳中》:“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是時有用方技待詔黃門者,或問以莽形貌,待詔曰:‘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也,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鴟目虎吻”。
成語故事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人。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 新顯王王曼第二子。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莽是漢代孝元皇后的侄子。當時孝元皇后的親屬都身居高位,時稱一門九侯五司馬,唯獨王莽,因父兄早亡,沒有封侯,家庭相對清貧。但他不甘于人下,處心積慮,沽名釣譽,如奉養老母、寡嫂,撫育亡兄的兒子,衣不解帶侍候生病的伯父,博得了“孝”的好名聲。他伯父被他感動,將他推薦給孝元太后和皇帝,拜為黃門郎。但他的生活還是十分儉樸,省下錢財大量結交將相名士,以致名聲越來越大,爵位越來越高。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長,獲正直名。綏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馬。漢哀帝時,因外戚丁、傅用事,罷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復任大司馬,立漢平帝,進封安漢公。為籠絡人心,出錢獻田賦給貧民,增加博士名額,網羅儒生士人。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后,選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仿效周公居攝踐祚,自稱“假皇帝”。漢成帝、漢哀帝死后,繼位的皇帝都很年幼,王莽就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直至篡位,自己做皇帝。
據史書記載,王莽嘴特大,下巴特短;眼珠發紅,向外爆出;說話聲音粗大而不洪亮,活像叫破了嗓子的青蛙;個子比當時一般男人矮,所以總是穿厚底鞋,戴高帽,還故意把胸脯挺得高高的。那時有一個由于擅長醫術而被征召為黃門待詔的人,常能見到王莽。有人就向他詢問王莽的外貌,待詔回答說:“王莽,就是人們所說的那種鴟目虎吻豺聲的人,所以會吃人,自己也會被人吃掉。”
有人竟然告發了他,王莽于是殺掉了待詔和他的一家,封賞了告發的小人。此后,王莽常用蓋扇之類的東西遮著臉部,除了親信,其他人再也看不到他的“廬山真面目”了。
成語寓意
隨隨便便說他人的短處,或揭發別人的隱私,不僅有礙別人的聲望,且足以表示說話人的內心卑鄙,心理灰暗。這樣的做法,或是嫉妒別人的德能,或是為了某種個人的私利,或者就是圖謀置別人于死地后的快感。成語告訴人們,若是有人向你說某某人的短處,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不可作傳聲筒。談論別人,不能僅憑片面的觀察,或者依據只言片語,在背后評論別人。
鴟目虎吻例句:
成文用法
“鴟目虎吻”指目光似鷂鷹,嘴形像猛虎;形容人相貌陰險兇惡。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
運用示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
發表于2022-12-01 at 11:13 沙發
鴟目虎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