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貌取人的意思,不以貌取人的事例,不以貌取人的例子
以貌取人(拼音:yǐ mào qǔ rén)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以貌取人”指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人的品質才能;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以貌取人,出處解釋和例句
以貌取人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以貌取人解釋: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根據一個人的外貌衣著來衡量、判斷他的品質才能或決定對待的態度。
英文解釋: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
以貌取人出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后人據此概括出成語“以貌取人”。
成語故事
春秋時,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學生,其中有一個叫子羽,一個叫宰予,子羽長得很丑,宰予長得很英俊。孔子對他倆的態度截然不同。
子羽因為長得很難看,所以孔子第一次見到他時對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這個人長得像個丑八怪,一定沒有什么才氣。”
因此,他對子羽的態度十分冷淡,后來子羽只好退學,回去自已鉆研學問。
而宰予因為長得儀表堂堂,很有風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說會道,因此孔子很喜歡他,認為這個學生將來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個熱愛學問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他在離開孔子后,更加發奮努力學習鉆研,成為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門下求學,他的名聲也在諸侯之間傳開了。相反,宰予卻非常懶惰。盡管孔子非常認真地教,可是他的學習成績極差,孔子曾再三地勸導他,但他都不聽,有時甚至天已大亮了,他還在床上睡懶覺,氣得孔子把他比作沒有用的朽木。
后來,宰予靠著他的口才,在齊國做官,可是沒多久,就因為和別人一起作亂,被齊王處死了。
孔子聽到宰予的死訊,很感慨地說:“從子羽身上使我知道,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訴我,不能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
成語寓意
子羽長得很丑,并不能代表沒有才氣,退學后自律的子羽成為了有名的學者。對一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們很容易誤認為他其他方面也很不錯。對一個外表邋遢丑陋的人,人們則傾向于認為他各方面都低劣。印象一旦以情緒為基礎,這一印象常會偏離事實。看不到優秀背面的東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讀它。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長處或短處取人,都是不正確的知覺。古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識人要看內心,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以貌取人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同樣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靈美其實顯得更為重要。總歸,以貌取人不如以誠待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以貌取人”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才能。
以貌取人例句: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了。(郭沫若《涂家埠》)
用人要以人品、能力為取舍依據;不應以貌取人。
我們不能以貌取人,要用心感受他人可貴的品質,才是明智的。
以貌取人近反義詞
以貌取人近義詞:表里如一 以容取人
以貌取人反義詞:量才錄用 任人唯賢 量材錄用
以貌取人成語接龍
以貌取人 人多勢眾 眾寡懸絕 絕處逢生 生死長夜 夜長夢多 多才多藝 藝不壓身 身不由己 己溺己饑 饑不暇食 食不暇飽 飽經世故 故甚其詞 詞窮理盡 盡情盡理 理直氣壯 壯氣吞牛 牛角之歌 歌鶯舞燕 燕雀之見 見羹見墻 墻花路草 草木蕭疏 疏財重義 義形于色 色如死灰 灰頭土臉 臉無人色 色若死灰 灰頭土面 面朋口友 友風子雨 雨零星亂 亂作胡為 為非作惡 惡跡昭著 著述等身 身單力薄 薄技在身 身當矢石 石心木腸 腸肥腦滿 滿臉春風 風鬟霜鬢 鬢亂釵橫 橫說豎說 說地談天 天堂地獄 獄貨非寶 寶刀未老 老僧入定 定亂扶衰 衰當益壯 壯發沖冠 冠絕一時 時詘舉贏 贏金一經 經綸滿腹 腹飽萬言 言傳身教 教無常師 師直為壯 壯志凌云 云天霧地 地廣人稀 稀世之寶 寶馬香車 車在馬前 前車可鑒 鑒貌辨色 色絲虀臼 臼頭深目 目無全牛 牛星織女 女大難留 留犂撓酒 酒醉飯飽 飽學之士 士農工商
以貌取人相關謎語
“以貌取人”為謎底的謎語
1.討媳婦圖漂亮(打一成語)
2.討媳婦圖漂亮(打一成語)
歇后語:劉備輕看龐統
燈謎:皇帝選美女
成語典故:不以貌取人的事例,不以貌取人的例子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發表于2023-12-08 at 16:02 沙發
論以貌取人的下場
以貌取人小品
小品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小品
不以貌取人的三個理由
不以貌取人的事例
不以貌取人的例子
不以貌取人的經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