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揮而就的意思,一揮而就造句

 杭州畫室   2023-12-19 12:55   441 人閱讀  1 條評論
摘要:

一揮而就拼音:「yīhuīérjiù」※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一揮而就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一揮而就出處: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制序》第三十卷:

一揮而就的意思,一揮而就造句

一揮而就(拼音:yī huī ér jiù)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文瑩《玉壺清話》。

“一揮而就”原義是一揮筆就能成功(就:完成)。指才思敏捷,寫字、作文或畫畫速度很快;多含褒義。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說“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出處解釋和例句

一揮而就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一揮而就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完成。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形容才思敏捷,很快就完成了。也作“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出處: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最早出處

艾頗為異,時亦諷誦。果會李愚知舉,試《鑄鼎象物賦》,事在卷中,一揮而就。(宋·文瑩《玉壺清話》)

衍生典故

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宋·朱弁《曲洧舊聞》)

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余萬言,不為稿,一揮而成。(元·脫脫等《宋史·文天祥傳》)

成語故事

文天祥青少年時就頗具才華,他在二十歲時參加進士考試,顯示出過人的文學才能,因此被任會試主考官正應麟發現并向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推薦文天祥。正應麟評論文天祥的文章時說:“此人肝膽如鐵石,文章如龜鑒。”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是不加思索地一揮而就。

在宋理宗統治時期,文天祥來到都城臨安,參加進士考試,想獲得報效祖國的機會。當時,考試在集英殿進行,主持者就是皇帝。當時的題目是“法天不息”,主考官要求根據這個題目談一些政治見解。

“法天不息”,是說人的行為要遵循“天道”,不能中途停止。

在考場上,文天祥沒有冥思苦想,甚至沒有打草稿,而是提筆就寫,一口氣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很長,竟然有一萬多字。在文章中,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針砭,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的方法。令人讀后耳目一新,有撥云見日的感受。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宋理宗讀罷文天祥的文章,非常高興,說道:“此人真是我宋朝的祥瑞呀!”于是欽點文天祥為新科狀元。

文天祥中狀元以后,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餉,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

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詞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

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成語寓意

“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揮筆成章。文天祥寫此文看似輕松,實則是多年苦讀的結果。任何一個人即便有超人的稟賦,若沒有十年寒窗的苦心積累,要想一鳴驚人,一揮而就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個人無論是寫文章、繪畫還是工作都渴望能夠做到一揮而就,但是這是以勤奮努力為基礎,是時間積累磨煉的結果。一揮而就固然讓人羨慕,不過一揮而就背后努力的精神更值得學習。

成語辨析

一揮而就—一氣呵成

兩者都有“不停歇地迅速完成”的意思,常用于寫作、繪畫。不同在于:“一揮而就”的“揮”專指“揮筆”,僅用于寫字、作文、畫畫,還可以用于寫個別字;“一氣呵成”的使用范圍較廣,除了寫作、畫畫,還可以用于其他工作,并可比喻文章寫得氣勢暢達、首尾貫通,但不能用于寫個別字。“一揮而就”多含褒義,只在表示動筆草率時含貶義;“一氣呵成”是褒義的。

一揮而就—一蹴而就

兩者都有很容易就完成了的意思,區別在于:一是含義上有區別。“一揮而就”適用于一動筆就能成功地書寫、作畫、成文等,多形容熟練敏捷,運筆如飛,有時也形容草率從事;“一蹴而就”多形容求之過急。二是用法不同。“一揮而就”多用于肯定句中,“一蹴而就”多用于否定句中;“一揮而就”是直陳性的,“一蹴而就”是比喻性的。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一揮而就”指才思敏捷,寫字、作文或畫畫速度很快;多含褒義。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說“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例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只詞。”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七回》:“黛玉道:‘你們都有了。’說著,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

現代·老舍《福星集》:“我們必須更加嚴肅,不要以為第一篇既已成功,第二篇就可以一揮而就,于是對約稿者有求必應,來者不拒,不,不應該這樣。”

現代·茅盾《鼓吹集》:“不要以為幾千字的短篇可以用“即興式”的方法一揮而就。當然,動筆以后,最好能一氣呵成,然后再改;但是構思階段千萬不能‘即興式’。”

宋·朱弁《曲洧舊聞》:“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他想都不想,一揮而就,一匹馬躍然紙上。

一揮而就近反義詞

一揮而就近義詞:下筆千言 一氣呵成 一目十行 一蹴而就 不加思索 不假思索 輕而易舉 一語破的 易如反掌 揮翰成風 如履平地 大筆一揮 奮筆疾書

一揮而就反義詞:千錘百煉 精雕細刻 一筆勾銷 一筆抹煞 談何容易 咬文嚼字

一揮而就成語接龍

一揮而就 就湯下面 面如死灰 灰飛煙滅 滅景追風 風和日麗 麗句清辭 辭尊居卑 卑宮菲食 食毛踐土 土洋結合 合浦珠還 還樸反古 古琴價高 高才卓識 識變從宜 宜喜宜嗔 嗔目切齒 齒甘乘肥 肥遯鳴高 高枕無憂 憂心如搗 搗虛撇抗 抗顏為師 師心自用 用兵如神 神怡心曠 曠古奇聞 聞風喪膽 膽小如鼷 鼷腹鷦枝 枝附葉連 連城之璧 璧合珠聯 聯翩而至 至圣先師 師出無名 名同實異 異草奇花 花言巧語 語重情深 深思遠慮 慮周藻密 密不通風 風虎云龍 龍章秀骨 骨瘦如柴 柴天改玉 玉石同沉 沉疴難起 起居無時 時移勢易 易如反掌 掌上觀紋 紋絲不動 動心怵目 目不忍視 視死若生 生花妙筆 筆走龍蛇 蛇心佛口 口呆目瞪 瞪目哆口 口耳之學 學淺才疏 疏而不漏 漏盡鍾鳴 鳴鑼開道 道大莫容 容光煥發 發指眥裂 裂裳裹膝 膝行匍伏 伏而咶天 天從人原 原原委委 委靡不振 振兵釋旅 旅進旅退 退讓賢路

一揮而就相關謎語

“一揮而就”為謎底的謎語

1.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打一成語)

一揮而就典故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捍王璘呴復為鳥散馀花 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飚所卷,泥滓沾漬,不勝舒卷。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2,《三字經》是兒童的啟蒙讀物,內容非常豐富。自南宋到民國,經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這部書一直是兒童上學的啟蒙書之一,幾乎家喻戶曉。但對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這部書的作者是南宋學者正應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應麟任會試主考官時發現的人才。正應麟向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推薦文天祥的文章時說:“此人肝膽如鐵石,文章如龜鑒。”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是不加思索一揮而就的。文章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針砭,令人讀后耳目一新,有撥云見日的感受。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

文天祥中狀元以后,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晌,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

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

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

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他投降了元兵,又勸文天祥歸順。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范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殺不成,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

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本文地址:http://www.eee587.com/23400.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網友投稿文章,由 成語大全 小編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


表情

  1. 麥卡斯中文網
    麥卡斯中文網【站長】 @回復

    一揮而就
    一揮而就 一蹴而就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