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復如是的意思,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漢語成語,拼音:yì fù rú shì,意思是也像是這樣。出自《世說新語·尤悔》。
亦復如是,出處解釋和例句
亦復如是拼音:
「yì fù rú shì」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亦復如是解釋:亦復如是的意思
復:又,再。也是這樣。
亦復如是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shù)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如此。所以卒無所建。”
成語用法
作謂語、狀語;指同樣
亦復如是例句:
《百喻經(jīng)·駝甕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shù),凝神細診了半刻功夫。換過左手,亦復如是
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jīng)歷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近反義詞
亦復如是近義詞亦復如此 年年如是
亦復如是成語接龍
亦復如是 是非之心 心神不定 定于一尊 尊師重道 道貌岸然 然糠自照 照章辦事 事不師古 古木參天 天懸地隔 隔皮斷貨 貨賄公行 行不逾方 方寸之地 地塌天荒 荒淫無道 道邊苦李 李郭同舟 舟水之喻 喻之以理 理所必然 然荻讀書 書生之見 見仁見智 智均力敵 敵國通舟 舟車勞頓 頓足失色 色絲虀臼 臼頭深目 目送手揮 揮金如土 土崩魚爛 爛額焦頭 頭昏眼花 花燭洞房 房謀杜斷 斷長補短 短見薄識 識時通變 變古易俗 俗不可耐 耐人咀嚼 嚼墨噴紙 紙短情長 長計遠慮 慮周藻密 密不通風 風清月明 明媒正禮 禮尚往來 來者不善 善馬熟人 人事代謝 謝館秦樓 樓船簫鼓 鼓唇咋舌 舌敝唇焦 焦心勞思 思患預防 防患未然 然糠照薪 薪盡火傳 傳經(jīng)送寶 寶刀不老 老成持重 重溫舊業(yè) 業(yè)精于勤 勤能補拙 拙貝羅香 香藥脆梅 梅妻鶴子 子孝父慈 慈眉善目 目光炯炯 炯炯有神 神不附體 體貼入微 微顯闡幽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教用語,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識知、能了知的所有現(xiàn)象,都歸于“心”這個概念的范圍中。“受想行識”是佛教用語,是指“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后的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受想行識”是佛教用語,是指“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后的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一、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于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二、想蘊:心于所知境執(zhí)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三、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yè),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四、識蘊:很多識蘊聚合在一起,稱為識蘊。依唯識宗說:識可分為八種,稱為心王。
前面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了別的作用,故稱為識。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
心經(jīng)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bō rě)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發(fā)表于2023-12-13 at 15:54 沙發(fā)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的意思
世人性空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