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樂乎是什么意思,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
不亦樂乎,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yì lè hū,原意是指高興,也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出自《論語·學而》。
不亦樂乎,出處解釋和例句
不亦樂乎拼音:
「bù yì lè hū」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不亦樂乎解釋:不亦樂乎的意思,不亦樂乎是什么意思
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不亦樂乎出處: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補語;形容動作、狀態到了極端地步。
不亦樂乎例句:
哎,那罵得可真也是不亦樂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那些街頭小報為了捕捉此案一些細節而忙得不亦樂乎。
近反義詞
近義詞:淋漓盡致 不可開交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
意思: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文翻譯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文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悅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文賞析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論語》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發表于2023-09-20 at 13:21 沙發
不亦樂乎的意思
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亦樂乎是什么意思
比比東被唐三桶的不亦樂乎動漫
唐三爆桶比比東的下面不亦樂乎
比比東被唐三桶的不亦樂乎
唐三爆桶比比東下面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比比東被唐三桶的不亦樂乎W
比比東被唐三桶的不亦樂乎語錄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的意思
不亦樂乎公司
比比東被唐三桶的不亦樂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