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一句是什么
不管三七二十一(拼音:bùguǎn sān qī èrshíyī)是一則漢語熟語,一般認為,這則熟語來源于《戰國策·齊策一》的一則故事;此外也有人認為來源于計數方法、民間故事等。
“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在句中一般充當作謂語、狀語;中性。
不管三七二十一,出處解釋和例句
不管三七二十一拼音: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不管三七二十一解釋: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不管三七二十一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p>
“不管三七二十一”語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源于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像孩子一樣扳著手指頭數數,一個人有兩只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兩只手有十個手指。因此人們對“二”“五”“十”這三個數特別熟悉??谡Z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計數有關系的。五減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數三只要一只手,數七需要兩只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征兇險。因此,人們說“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后來,人們在這種說法后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二、源于數字和文字的搭配
在古漢語里,“三”往往泛指多數、多次,如“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捌摺焙汀扒小敝C音?!扒小焙汀耙弧毕嗯?,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沒有例外。用表示多數、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則成了“三切(七)”,當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語氣、情感程度更強烈?!叭小毖葑兂伞叭摺?,按乘法口訣自然是“二十一”了。
三、源于歷史故事
《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殺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這是蘇秦對齊宣王說的一段話,蘇秦的計算脫離了實際,后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不顧一切,不問是非緣由的同義語了。
四、源于不祥之數
三七相乘的積為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chèn)緯家、陰陽家的用語,爾后經過長期演變,才成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口語。如《漢書·路溫舒傳》記載,路溫舒跟他祖父學習歷數天文的時候,他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后來,張晏說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歲”,意思是說從漢初到漢哀帝、平帝要衰落了。其實,其間并不到210年。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又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意思是說,東漢建立210年,到建安時期要遭厄運了。雖然實際上這段時間不足200年,湊不成“三七”之數,但由此可以確知,那時人們已認為“三七”之積是不祥的數字。太平天國起義發布《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妖運告終”的話。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個國家,號稱“戰國七雄”。原本落后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漸漸強盛起來,其他六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為了實現聯合楚、齊、趙、韓、魏、燕共同抗擊秦國的“合縱”主張,蘇秦受趙肅侯的委托,去齊國游說。
蘇秦對齊宣王說:“齊國的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兵精糧足,可以與秦國對抗。況且,臨淄城中有七萬戶人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會少于三個男子,這樣三七就是二十一萬人。假如征兵的話,不用到別的縣城去,單是一個臨淄城就可以征到二十一萬人了?!?/p>
齊宣王聽了蘇秦這一番話后,很贊同他的“合縱”主張,愿意聯合諸侯國一起抗秦。
蘇秦的這種算法,顯然是如意算盤,因為臨淄城不可能每戶都能達到出三個男子當兵,這里有各種情況,有的是鰥寡孤獨,有的有女無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殘,所謂臨淄二十一萬雄兵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成語寓意
“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規范現代人的言行舉止,具有較強的警示和指導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因一時沖動而付出慘重代價,不僅自毀前程,還變成了社會的敗類和人民的罪人。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因此,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工作、生活等諸方面,都應一切從實際出發,遇事要冷靜,要進行客觀理性分析。對于青年學子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青年學子正處于充滿激情和熱情、懷揣夢想、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加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社會閱歷還很欠缺,所以遇事容易急躁、沖動,不假思索,僅憑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冷靜的判斷,這樣就容易干傻事,不僅無益于事情的解決,更會導致人際關系變得十分緊張,甚至釀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和悲劇。中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曾經說過:“事業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敝袊耖g也常說:“沖動是魔鬼,冷靜是天使。”由此也昭示人們,無論是在干事、創業,還是在交友、生活等方而,都應多一份理性謹慎,多一份深思熟慮,多一份克制和寬容,多一份平心靜氣,少一點感情用事,少一點跟著感覺走,少一點斤斤計較,少一點急躁和沖動。
成語辨析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青紅皂白
二者都含有“不問客觀情況如何”的意思。區別在于:第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什么都不考慮,一切都不顧”的意思,“不分青紅皂白”是“不問事情的是非曲直”的意思。在表示態度堅決、決心很大或胡來蠻干時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涉及是非曲直時宜用“不分青紅皂白”。第二,“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中性成語,“不分青紅皂白”是貶義成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例句:
成文用法
“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狀語;中性。也說不管四六二十四。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巴金《春》二九:“‘那么我就到別地方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出去再說!’淑華不假思索地毅然答道?!?/p>
魯迅《兩地書》十二:“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逢辯論,輒~,就迎頭一擊,所以每見和我的辦法不同者便以為缺點。 ”
這時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沖出去,朝家的方向奔去。
近反義詞
近義詞:不顧一切 不分皂白
謎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為謎底的謎語
1.四五六八九(打一七字常用語)
2.四五六八九(打七字常用語)
3.45689(打一七字口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一句是什么?
上聯:“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聯:“豈怕七九六十三”。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句老話,為“吟詩作對”,而“吟詩作對”是古代才子才華展示,消遣作樂的好方式,這樣既優雅,又兼備情趣,故此在這其中出現了許多經典的詩句、對聯,比如著名詩人杜甫的“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又如一代才子唐伯虎為廁所下的對聯,上聯:“且看來客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下聯:“莫道此物無用處,化作春泥更護花”,可以說,唐伯虎的這幅對聯無論是從句式上,還是從意境方面來說,都是非常經典的。
而在今天,筆者為大家帶來一個很有意思的上聯,它是由這樣的一個相親故事引申出來的,據說呀在過去成婚總是說媒約之言,有一位女子虛齡已經二十一了,但是還沒有成婚定終身,她的父母托媒婆幫忙找婆家,但是媒婆發現這位女子竟然多長了一個手指頭,于是這很難找到合適的人家,媒婆很無奈便將其擱置在那了。
突然有一天,吳家掌柜帶著自己十八歲的兒子,托那個媒婆找媳婦,媒婆發現這位公子的兩只手,竟然各少了一根手指頭,于是媒婆靈機一動說道“三七二十歲合適不?”而且俗話說的好,“女大三抱金磚”,于是媒婆找到了那位少一根手指的女子,告知其家人男方十八歲剛剛好,后來他們二人結為夫婦,夜里解衣寬帶的時候,不約而同的說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二九一十八,彼此彼此,多指少指沒什么”。就此引申出了上聯:“不管三七二十一”。
可以說,這個上聯看似很簡單,但是想要對出經典的下聯還是很難的,首先要考慮平仄、句式,接著還要考慮意境問題,所以說這個上聯還是比較經典的。
面對這樣經典的上聯,自然會有不少的學者想要略試一下,思來想去,筆者認為這個下聯還是很經典的,接下來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學者給出的下聯吧。
上聯:“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聯:“豈怕七九六十三”。不得不說,這個下聯給的還是相當經典的,無論是從句式上,平仄上來說,都是非常工整的。如果您有雅興,也可略試一下。
發表于2022-12-06 at 15:51 沙發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成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要跟著
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一句是什么
不管三七二十一代表什么數字